到底是“浜瓜”还是“崩瓜”?兼谈老浜、老头浜、老浜瓜的由来

前两年,网上曾传过一个视频帖子,主题就是谈谈三林“崩瓜”。

问题是,我另一位朋友看到了,又来问我了:你怎么看?那我就没法置身事外了。只好来讲几句。

三林浜瓜

那条视频里,记者确实在三林采访了卖瓜人,还不止一个。店铺也确实高悬着招牌,上面明明写着“三林崩瓜”。

🔜第一个老太一开口讲💙了一句实话:“老早叫浜瓜”,但接着说,本地话,浜崩同音,于是又叫“崩瓜”。到此为止,还是可以接受的。

再朝后,讲得就有点魔幻了。什么,一打雷自己会崩开。

有个男子还让记者用手指划瓜皮,果然一划就崩。至此,“崩瓜”二字,似已坐实。

怎么说呢?上海人讲法:“骗骗三岁小毛头”。

首先,西瓜熟了,都会自己崩开。俗称“爆开西瓜”。

老底子一入夏,上海街头就听得到瓜贩的叫卖声:“快来买啊,爆开西瓜,甜是甜得来!”

有的人门槛精,专门买“爆开西瓜”。一个是肯定熟了,另外一个,爆也爆开了,店家总归卖得便宜点。

1966年后,有一段辰光流行打群架,用三角铁砸人脑袋,也叫“侬想吃‘爆开西瓜’是否啊?”

也叫“拿伊只头‘崩’忒”。

现在的城市青少年已经没法了解,几百年来,瓜农在西瓜长到差不多大的时候,夜里是不敢睡在家里的。

而是要在瓜田旁搭一只棚,天天去值夜的。为啥?防止有人偷瓜啊。

当年乡下头的小孩因为好奇,也会跟着大人一道去守瓜。

守过瓜的都知道,夜深人静,瓜崩之声是可以听得到的。

有没有雷公帮忙,不是充要条件。

主要恐怕还是,白天日头暴晒,夜里降温(落雷雨降温更多),瓜就崩了。

顺便说一句,老早大热天,不光要守瓜,养蟹的还要守蟹,因为彼时蟹已经长到三两重了(大一点的“六月黄”就有二两重)。

也是防偷。所以乡下人赚点钞票真不容易。

久违了的黄金瓜

再来讲瓜皮薄的事。

也不🌠知啥原因,作为蔬菜的瓜类ꦕ,如冬瓜南瓜,皮都很厚。而作为水果的瓜类,尤其是老早,西瓜黄金瓜,皮都很薄。

只有一种瓜,上海人叫菜瓜,皮略厚。

不过菜瓜是在小菜场卖的,从来不进水果店。

皮薄好啊。大部分都可吃。英文叫“eatable part”比较大,合算。

当然皮薄有个缺点,就是运输不便,容易碰坏。保鲜期也短,容易烂掉。

记得小辰光,大人买转来黄金瓜,都是马上吃掉,基本不隔夜的。

三林浜瓜也摆不起,爆开了,要么汁水流光,嚼之无味。要么酸涩馊气,难再食用。

老早还有番茄也皮薄。用手轻轻一剥,皮可以整张头剥下来。

做糖番茄么都要这样剥皮的。

皮薄的缺点是,往往一卡车散装番茄从乡下运到市区菜场,一路暴晒甚至再夹着阵头雨,半卡车已经腐烂。

小菜场的人捏着鼻子把不烂的挑出来,其他烂的就直接堆在地上,酸气冲鼻,苍蝇狂舞,周边人家叫苦不迭。

通过现代农业科技,使瓜果的皮增厚,以利运输与保鲜,在我们这里,那还是最近这三十几年的事。

现在大家不晓得注意没有,番茄的皮比以前厚了些,不容易剥了,以至于口味好像也有点变。

西瓜皮也厚了。

黄金瓜的皮据说弄不厚?现在好像也不种了,市面上也几乎看不到。

这也不能怪乡下人,谁愿意做“天一半地一半”的蚀本生意呢。

老底子,船是江南人家主要交通工具

如此看来,叫“崩瓜”很难站住脚,那么为啥要叫“浜瓜”呢?

一千多年来,江南水乡水网纵横,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啊。

家家人家都有船,大户人家还有私人码头呢。

现在公路发达,汽车寻常,大家都忘本了。

因此上,老早西瓜熟了,从瓜田摘下,船就停在瓜田附近的小河浜里。

西瓜是直接装船运到镇上去卖的。

到了镇上,也不卸货,因为西瓜重啊,卖不光还得搬回船上。

除非有二道贩子全部收购,那他会派人来搬运。若只是零卖的话,瓜船就直接停在河浜边上卖。

河浜边上卖的西瓜,就叫浜瓜。

一般指本地瓜。三林塘来的,就是三林浜瓜。

浦东高桥镇大户人家的私人码头,气派否啊?

这种卖法,一直延续到1950乃至1960年代。

家父年少时曾在上海南市的水果行里做过学徒。

一听到西瓜来了,立即全店出动,跑到外马路,瓜船就靠在黄浦江边。

因为老城厢的河浜都已经填掉了,否则瓜船真的直接可以开进“方浜”(今方浜路)再卸瓜的。

大家一起动手搬西瓜,一只一只接力式地丢上来,然后当场称重给钱,好让瓜农早点转去。

搬西瓜是重生活,大家吃力了,老板的奖赏就是当场开几只西瓜吃。

开啥个西瓜?当然是已经崩开的“爆开西瓜”,直接用手劈开,拗碎,分了吃。

这样的西瓜,当然也叫浜瓜了。

其实,以前不光西瓜停在河浜里的船上卖,其他物事也如此。

几年前我去过一次朱家角。因为前门没停车位,我们就绕到后门。

朱家角后门外有一座桥。那天我就看到,桥下小河浜里,有船停泊,船民在叫卖野生河鲫鱼。

每条都仅七八两,长不足一尺,应该是野生的吧。养殖的,这么小不舍得捞出来卖。

从小听大人讲,“尺鱼斤鸡”,那才是美味。并非越大越好。现在样样要大,除了烤乳猪

言归正传,“浜鱼”也算是“浜瓜”的一个旁证吧。

那么,“老浜瓜”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因为江南老人嫌自己年纪上去以后头发稀少难看,有剃光头的习惯。

光头总是精神一些。

当然也为了省铜钿,光头总归可以少剃两趟。

辛亥年(1911年)之前,是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满人禁令的。为此,还有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案。

辛亥年后,无需留辫了,此风又盛行起来。

当年马路剃头摊♌的一个绝活,就是不但帮侬拿头发剃光,还要拿刀刮一刮,刮得煞辣斯光,精光滴滑,闪闪发亮。活脱脱像一只浜ဣ瓜。

马路剃头摊

也许就因为这个原因吧,上海人把老头子又叫做“老头浜”、“老浜”。

1970年代还有人喊作“头浜”,一直喊到1980年代。

记得那时我要买一件“梦的娇”T恤衫,小女说,这和“金利来”领带一样,是乡镇企业家的标配啊。

这种“头浜衫”,侬千万覅买噢。

“崩”字肯定不对。

“老头崩”,是头开花还是一脚去?

又有说是“帮”字。仔细想一想,读音不对的。

上海习语“帮帮忙”哪能读法?

至于“老浜瓜”,那就是骂人言话了。其意迹近于“不识好糗”。

这么老了,还做出种种与年龄不符的举动来。

但“老浜瓜”这个词齐巧从侧面证实了,老头子与浜瓜的关系。铁证如山啊。

还有童谣作证:“老头浜,修棕棚。一修修到肇嘉浜。棕棚修得硬绷绷。”

手艺好啊!

啥?有人讲,侬记错了,硬绷绷的不是棕棚。

不是棕棚,那是啥?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您可能还会喜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