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到两岁,社交问题就成了生活中的主旋律。
这厢有妈妈诉苦:
我家的小朋友26个月了,脾气很大,总是抢别人的玩具,这几天,为了护住自己的玩具,接连打了十几𒐪个小朋友了...
那边就有妈妈咨询:
我们家孩子性格太懦弱了,别人打他或者抢他东西,他从来不敢还手,只会在那急得哭。
2岁左右的小孩子,社交范围逐渐扩大了,接触小伙伴的机会增多。
而此时他们的自我意识、物权意识又处在一个集中爆发期,和小伙伴互动玩耍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确实很常见。
江湖早有传言嘛,有娃的地方必有冲突~
可是ౠ对于父母来讲,欺负人的,咱天天屁股后边跟着处理一场场尴尬的社交残局;被欺负的,心疼孩子,替他委屈,然后犹豫着该不该教他打回去。

可是宝宝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表现,我们又该怎么帮他们去改善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壹
先来看打人的
2岁左右的小娃“打人”,在性质上也许并非是性格恶劣的问题,咱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D现在就正处于这个年龄段,别说跟其他小朋友了,就跟他姐姐,还有小姨家俩娃,也难免有起冲突的时候。
据我经验啊,这个阶段的打人行为,大概分为这两种情况:
没有恶意的情感表达:
宝宝从1岁半左右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这时候宝宝的世界观其实很简单,就是,我的,我的,全世界都是我的。
比如:
- 你的玩具,我也想玩,我就要拿;
- 你拿了我的玩具,我要就要抢回来,你不给,我就要打你;
- 你挡着我的路了,我过不去,我就要推你;
虽然看上去有点蛮不讲理,但是,这个年纪的孩子,脑子里的逻辑就是这样的。
再加上这个时期的宝宝语言发育并不成熟,宝宝能想到的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就是运用自己的肢体,所以,才会出现“打人,欺负人”这种看起来不是很好的行为。
也就是说,宝宝其实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想法,只是他们采用的方式不太恰当而已。

情绪的故意发泄:
一般2岁半左右的时候孩子出现的打人行为,就是有意识地情绪发泄了!
故意用“打人,欺负人”这种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失望、愤怒,或者是其他激烈的情绪。
就像我们开篇提到的粉丝家的宝宝:
别的小朋友想玩他的玩具,他不愿意,不高兴,于是用“打人”这种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但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出现这种抢玩具、打人或者欺负人的行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控力不足。
自控力不足的孩子,很难理解和遵守规则,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有个“导火索”,就可能“大打出手”。
这其实就需要我们父母的正面管教,帮助宝宝提升自控力了。
具体怎么做呢?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永远是最好的方式!
推荐几个:
1稍具挑战性的身体游戏
比如:跨越障碍游戏。
翻沙发垫、钻洞洞、攀爬……这些类似的都可以。
孩子在跨越障碍的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一些畏难情绪,想𒈔要发脾气,但一旦他们完成障碍的跨越,就相当于战胜了负面情绪,完成了挑战。
我能控制身体,再进一步,我能控制情绪。
这对于自控力的提升是很有效的方法。
2等待游戏也是提升自控力不错的选择。
老母亲们都有这个体会,孩子们天生具备“冲动型”人格,不能等待,克制不住情绪。
所以,日常就可以训练他们等待啊。
比如一说起下楼玩,小朋友们就着急走。
其实我们不用着急忙慌的满足,越是这个时候,越可以让孩子学着等待。你完全可以正常穿鞋、装水,准备就绪再下楼。
还有你在厕所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在外面叫你帮忙拿东西。
真的不需要屎都没拉完,就出来给他找。解释你正在做的事,并让他耐心等一下就可以啦。

在这种抑制冲动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自控力也就慢慢提升了!
贰
再来看看被欺负的
打人的孩子固然让人头疼;但被打了不会还手,不会争取自己的利益,经常被欺负的孩子更让人担心。
C妈曾经在一档综艺中看到:秦昊在说到自己的女儿被欺负的时候,心疼得直掉眼泪。

其实,有很多孩子像小米粒一样,即使被欺负了也不知道争取自己的权益,而是选择打落牙齿和血吞!
说来惭愧,和大家聊过很多孩子被欺负时,我们该怎么办、要不要教他打回去、怎么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但好像很少涉及,宝宝为什么会挨了欺负却不还手。
直到那天看到一档日本的综艺节目:
节目中说起,如果老是对孩子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TA可能会容易在幼儿园受到欺负哦。
心理学者、庆应大学讲师植木理惠也表示:
“如果一个妈妈一直只让孩子吃自己ℱ家做的东西、只吃无添加的东西,其他的都不准吃,这样到了6岁小孩子可以上学的年龄,就很容易成为欺凌的目标。”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啊,潜藏在“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背后的是我们管的太宽,以至于孩子缺乏自主性。
什么事都不敢自己做主,最终形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性格。
有ಞ一次,闺蜜带着小朋友来我家玩,我给了小朋友一根香蕉⛄,但是,小朋友小心翼翼的问闺蜜:“妈妈,我能吃吗?“
是不是有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孩子真的很乖,简直就是一个小天使,如果大家也有这样的想法,就真的很危险。
你觉得是乖巧,可当他处于社交环境中,其他的小朋友会怎么想呢?
在他们看来,也许就是,这个小朋友没有主见、唯唯诺诺、好欺负!

所以,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能力,极其重要。因为自主性,带来的是掌控感,是自信心,是面对不公,敢于为自己发声的能力。
那,如何在社交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呢?
1尊重孩子的选择
记得有一回带DD去楼下小广꧃场玩,几个孩子聚到一起,其中一个大概是看中了DD的一辆小汽车,上手就要拿。
那咱DD也不是“吃素”的,说啥也不给啊,眼瞅着就要争抢起来...
说实话,我看着也头疼,人家家长在那看着,咱要不给是不是显得小气?
但我看DD真的没有要分享的意思,就赶紧过去打断说,“DD不想把这个玩具给小哥哥玩是吗?那你先玩着,妈妈拿个别的小车给哥哥玩好不好~”
解决方式也许算不上两全,但这就在无形中尊重了孩子的物权意识和他的想法。
也会让他知道,不用为了迎合别人而委屈自己。
不只是在社交中,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在不损原则的情况下,都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做主,尊重他的想法。

2同样可以巧用游戏力。
不同的是,锻炼孩子的自主性,要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导。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点“过于乖巧”时,可以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玩,然后强化孩子主人翁的身份:
“今天你是小主人,要带着小伙伴们一起玩哦~你可以当火车头,拉着小朋友们出发啦~”
大一点的娃,可以尝试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比如,在玩耍时,我当老鹰,让孩子当保护小鸡的母鸡,在玩耍的过程中,她是中心,是可以做主的“老大”。
这样,他就能感受自己占主导性的那种力量感。
慢慢就会变得有主见有想法,即便处于社交下风时,也会敢于表达自己。
C妈说
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社交状态不满意,总是希望孩子的表现能如我所期,但却没想到,这背后所需要的能力是不是足够。
甭管是自控力还是自主性,都不是生来自带的。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让父母们意识到这个问题。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之后的过程可能还需要长时间地磨合。
过程也许难了点,但最终你会发现,当孩子在这两项能力上有了大的进步,他们所解决的将不仅仅是社交上的难题。
CD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ღ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让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的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一起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D爸妈”( ID:cdbama𒁃)。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