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六年,在青藏高原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一间四个人的小作坊拔地而起。
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孩正在作坊中辛勤地织围巾,旁边还有一个青年男子在打下手。
他们生产的围巾直接被送到了巴黎,挂上路易威登、爱马仕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
这间作坊的主人叫做益西·德成,发展至今,当初的小作坊已有了150多名员工。
作坊平均每年生产9000件成品,一条来自甘南农村的围巾,居然深受巴黎时尚界追捧。

谁能想到,这位打通与世隔绝,几乎不会有外人前来的甘南农村,和巴黎这个国际大都会道𓆉路的作坊主人,当初只是一位大学刚刚毕业的美国少女。
多元化的家庭
2006年大学毕业后,益西·德成带着一个镜头,初次来到甘南仁多玛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采风。
来到这里之后,22岁的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居民的生活状况。
益西·德成是美国名校康涅狄格大学的高材生,主修的是摄影、艺术和电影编导。
毕业前夕,她就拿到了电影公司给出的offer,有着稳定且体面𓆉的工作,说不定日后还能成为一名大导演,前途不可限量。

但就这样一位习惯了现代化生活的美女,居然会突发奇想来到了中国甘南农村。
并且她还在这里扎根,结婚生子。德成身上又有着哪些故事呢?
德成这个名字是她的藏族名,其原名叫做德清·雅诗。不同于其他血统纯正的美国白人,德成身上流淌着藏族人民的血液。
她和藏族人民的渊源颇深,甚至放弃美国舒适安逸的生活来到中国,都和她的家庭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德成的家族就像是一个民族大熔炉,她的外祖母是美国人,外祖父是希腊人。

一家人从祖上流传下来的观念就是希望家庭成员能够与不同民族通婚,走“国际化”路线。
整个家族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很包容,并不觉得各个民族有高低优劣之分。
外祖父和外祖母在美国结婚之后,凭借着自己手里的生意,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是成功的商人,经商之道流传在整个家族的血液之中。
生意的成功也让外祖父母选择移民到法国,还买下了一个私人的酒庄。
酒庄正是德成的摇篮,她在这里度过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童年生活。

德成的母亲是美国人,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她对世界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很有研究,一位人类学者,宗教学者。
除此之外,德成的母亲还精通摄影和设计,在时尚圈也有着自己的人脉。
她也遗传了父母的经商之道,会做一些自己热爱的丝织品贸易。
而德成的父亲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藏族居民,但她的父亲并不是像广ꦑ大靠着放牧为生的藏民一样,而是一位藏文作家。
可以说,德成的父母都是高阶知识分子,对于藏族文化有着十分深入的了解。

正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德成对青藏高原充满了自己的幻想,想要亲身体验一下藏族的风土人情。
所以在2004年大学毕业之后,她就拿着自己的摄影机和镜头,打算ꦆ在父亲的老家拍摄一段纪录片,完成之后再回到美国。
德成有这个决定,也是在母亲的建议下促成的。
母亲知道德成热爱冒险,同时又对中国文化很是喜欢,便鼓励她到藏族去看看,还让她到西藏去寻根。
热血澎湃的德成,当时正好痴迷于胶卷和拍摄,当听说自己有机会完成一部作品时,她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于是没有任何人陪同,这位22岁的小姑娘孤身一人来到了她所畅想的甘南。
母亲也没想到,这一次西藏之旅,居然会让女儿想要留在那儿。
初到藏区
在临走之前,母亲还叮嘱德成,回来的时候记得带上一些牦牛绒,它可以做一些纺织品。
第一次听到牦牛绒这种东西,德成觉得不可思议,随口便答应了。
但来到青藏高原以后,这里的景象却让德成的激情慢慢消退了。

虽然德成会一些藏语,但是来到安多藏区之后,德成才发现自己对安多藏语简直是一窍不通。
她并不清楚当地的藏民在说些什么。而且,即便是到了6月份,安多地区也还是会下雪。
而在其它地方早就已经盛夏,德成来之前还穿着一件短袖,强烈的反差让她瑟瑟发抖。
与外界不同的天气还只是藏区送给德成的见面礼,在这里待了两天之后,德成就有了尽快离开的打算。
出发之前,德成的父母往她的包里塞了一本通讯录,上面是父亲家庭成员的联系方式。

按照这本通讯录,德成认识了在安多藏区的第一位藏民桑吉。
桑吉家在当地是著名的富户,全家上下有着100多头牦牛,但仍然过着放牧为生的日子。
来到桑吉的家之后,德成才发现,藏民的生活与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差异太大了。
这里的平均海拔高达3500米,平时很少有外人来往。
不管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化,这里的生活还是保持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风貌。
逐水草而居,哪里的牧草生长得好,桑吉就赶着自己的牦牛群去到那里。

到了漫长的冬季,牧民们才会回到自己家待上四五个月,其余时间全部奔波在外。
牧民们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每隔几年才会到外界卖牦牛或是羊,为自己家增添一些家用。
因此,这里的人们生活水平很低,一年下来的收入也不到一万块。
贫穷的生活导致这里的居民很不讲究,没有厕所、不𝐆洗澡、不洗衣服,这样的观念已经被安多地区的藏民们“喜闻乐见”了。
这基本上就是原始人的生活方式,而出生在大都市的德成,从来没有想到藏民们的生活方式居然和自己有着天壤之别。

适应不了的德成,看着随地大小便、好几年不洗一次澡的藏民们,不免会觉得有些触目惊心。
她不曾想到,在这里连洗澡都成了奢求。
德成想着尽快逃离这里,这个鬼地方她是一刻都不想待下去。
但是转念一想,自己当初就是想着拍完一部关于父亲家乡的纪录片,才决定来此的。
这样灰头土脸地回去,并不符合自己一贯的行事作风,她也并非是吃不了这里的苦。

所以她决定在这里坚持了三个月,打算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藏民们生活的原貌。
但是她不知道,三个月的时间能够改变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在四处奔走期间,德成认识了一位甘南地区的藏族小伙儿,并且和他陷入了热恋。
纪录片拍完之后,德成再次面临着人生岔路上的抉择,是选择爱情还是回到美国追求自己的事业。
如果留在这里,德成就得忍受这里的生活方式,洗一次澡都成问题。

回到美国,说不定自己的纪录片就会获奖,在大都市过着名利双收的生活。
留在藏区
很显然,德成并不是那种追求物质生活的女孩儿。
她决定留在安多藏区,并且想要尽自己的一份力,改变仁多玛村庄村民的生活现状。
安多藏区的居民们唯一收入就是靠着家中的牛还有羊,生产一些肉类还有奶制品。
村庄里的年轻人早就到附近海拔较低、交通便利的县城去打工了,不过大多都是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而且在外打工还有淡季和旺季之分,淡季的时候,那些家中牛羊数量较少的牧民几乎没有什么收入。
要改变这种现状,德成就必须要为牧民们提供稳定的收入。
而商机却遍布安多藏区的每一寸土地,那就是地上几乎没有人想要的牦牛绒。
牦牛绒每年春天都会从牦牛身上自然脱落,手感细腻保暖性强,也是很好的纺织品原料。
但是当地的藏民们却不知道这是一种正规的原料,随意丢弃。
德成也是从母亲那里得知,牦牛绒制成的纺织品,一条围巾就可以卖到好几千欧。

发现商机的德成开始谋划着怎样利用牦牛绒,来改善藏民的生活条件。
和母亲精打细算之后,德成带着自己18岁的弟弟在仁多玛地区成立纺织工作室。
德成走访了当地的藏民,邀请他们加入,没想到换来的却是藏民们的冷眼相待。
藏民们并不把德成当成自己人,觉得德成不过是有利可图,才邀请他们加入。
而且全家上下把所有的本钱投进工作室,这样的风险也太大。
不管德成怎样劝说,甚至还拿出了自己交了一位藏族男朋友说事,打算以后就在安多地区结婚生子,也始终没能说得动藏民🎀们。

最终也只有桑吉一家人愿意相信德成,桑吉厌倦了一年到头居无定所的时日,早就想摸索出一条新出路。
桑吉一家就有着100多头牦牛,牦牛绒的产量暂时不用担心。
另一边,母亲为了帮助德成成立工作室,拿出了自己的全部身家。
她还联系起了自己的老友,亲自前往芬兰、英国等地学习起了纺织技术。
在一家人的帮助下,德成的工作室在2007年终于招到了16个人。
培训好一个精通纺织的工人需要花费半年的时间,但是纺织工人们却并不愿意一直在纺织厂工作。

到了县城劳动力工作的旺季,工人们随着大流,纷纷辞职到县城。
而且藏民们也并没有现代的工作时长的概念,经常是一有事就回家了。
德成问起那些在工作还没做完就回家的牧民时,牧民却说喂猪的时间到了,他必须回去。
德成也是束手无策,她能理解牧民们基本没有什么现代意识,经常随心所欲。
她只期盼着,自己工作室的成品能够早一些生产出来,让员工们得到丰厚的回报,这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一批成品出来之后,德成来到巴黎,联系上了母亲,拜访了很多奢侈品品牌的负责人。

小众品牌“Sonia Rykiel”给了德成这个机会,这次成功给了德成不小的鼓励。
在登上了时尚杂志之后,LV、爱马仕这样的品牌也成了德成坚定的支持者。
德成工作室的一条围巾,如今价格高达上万元。
安多藏区的牧民们,依靠着德成的工作室,每年的收入翻了两三倍,高达三万元。
每年德成都会从附近牧民的家中,直接收购牦牛绒,品质最好的会用于制作围巾和披肩,其他的则会被制成毛毡。
在德成的带领下,藏民们也逐渐认识到,原来💦这位外国人说的话都是真的,废弃的牦牛绒真的可以为他们带来财富。

如今德成的工作室已经变🅘成了一家大型工厂,牧民们也不需要再延续每年只购物一次的传统了,工厂的周围就是餐厅、超市。
纺织工业的发展,也使得妇女的地位急速上升,德成在招工时,会优先考虑那些想要自食其力的女性。
以前在仁多玛村,妇女们凌晨三点就需要起来收牛粪、做家务、做早饭,每天的生活排得满满当当的。
现在她们能够赚钱,在家的地位也就提升了。

德成鼓励仁多💛玛村的藏民们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为此她还修建了公共浴室,要求工人们必须每周至少洗一次澡。
她也鼓励家家户户修建厕所,改掉随地大小便的恶习。
德成请专人来教藏民们识字,甚至还请教练来教女人们练瑜伽。
在这里生根发芽的德成,也和自己的男友伊丹修成正果,并且有了两个女儿。
如今的德成已经40岁了,但是依然在仁多玛村努力奋斗着。

她在争取让更多的藏民们加入到她的工厂,让藏民们生活得更好。
德成把自己的工厂取名为诺乐,近年来她也在开拓网络上的销售渠道。
但面对中国市场,这样一条高档的围巾似乎显得水土不服。
不过,我们也相信德成的纺织品一定会慢慢赢得国人的青睐,也希望仁多玛地区的藏民,生活更上一层楼。
-完-
参考资料
人民网:《美国女孩嫁甘肃农村小伙,生两个孩子,做围巾一条卖1万元,凭啥》
藏商网:《美国人益西·德成 牦牛绒里的藏文化》
编辑 | 不误小星星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