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玉簪花图片(白色玉簪花)

北宋定窑刻花八棱大钵

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艺海观涛·坂本五郎珍藏中国艺术──定瓷”的拍卖专场上,一件北宋定窑刻花八棱大钵拍出1.47亿港币的高价。此钵器型较大,口径22厘米,呈八棱葵口式,弧壁深腹,钵口略有内敛,钵体近底斜收,平底无足,胎薄釉白典雅秀丽,整体器型丰韵恬静。该瓷钵最早为艾佛瑞·克拉克夫人(Mrs.Alfred Clark)旧藏,后被日本收藏家坂本五郎收藏,也是坂本五郎先生宋瓷收藏的代表作之一。自1971年现身于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之后,再未曾公开展示过。

北宋定窑刻花八棱大钵

该瓷钵内壁八棱筋凸将钵壁分作八瓣形,各瓣均刻划折枝莲花纹,形态大同小异,莲花迎风盛开,莲叶舒卷相随,简洁清雅。钵底平整如砥,刻划牡丹绽放,刀法利落写意,篦划筋脉,细致入微。下缀卷叶招展,摇曳生姿。刻线明快简约,釉液沉积其中更显层次变化,虽寥寥数笔,尽收花叶灵动生趣。碗身内外通体施白釉,色如象牙赏心悦目,光꧂泽温润若玉若脂,钵壁釉聚处呈泪痕状而色略深。碗口为八曲葵口形,迤逦ღ委婉,口沿镶以铜扣,色泽古雅,碗壁亦随沿起伏,雅趣非常。

北宋定窑白釉莲塘浮鸭纹葵口碗

同年5月28日,在香港佳士得“漱玉供菊——宋代艺术精品”拍卖会上,一件足以代表北宋定窑典范的白釉莲塘浮鸭纹葵口碗以2812万港元成交,此价荣登这次拍卖会之冠,充分展现了定窑在宋瓷中的🎐高度和地位。该碗口径20厘米,圈足浅腹敞口,碗壁斜展微弧,口沿呈葵形,并以镶铜扣,为北宋定窑瓷的经典器型。此碗瓷质坚实、胎体轻薄,内外皆施象牙色釉,温润如玉、相得益彰。

北宋定窑白釉莲塘浮鸭纹葵口碗

碗内中间刻划一朵盛开的莲花,四周碗壁被六道细棱将分作六面花瓣形,每瓣碗壁上间隔刻划一朵莲花或一只浮鸭;虽然浮鸭和莲花都是北宋定窑瓷器上的流行图案,但最常见的图案是两只鸭子,一上一下相向成双游动,所以这种莲花与浮鸭相间的图案组合形式非常罕见;在201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定州花瓷》一书中,曾收录过一件类似的六棱刻花葵口碗,但是碗内只有刻莲花而没有浮鸭。

北宋定窑白釉莲塘浮鸭纹葵口碗特写

由于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果,所以定窑白瓷以白玉般的质感为上品,釉色白中偏黄,呈现出所谓的“象牙白”,且釉面呈半透明状,施釉较薄处隐约可见胎色。陶工在碗坯上斜刀刻花,刻出的线条深浅宽窄变化不一,有如笔墨粗细富于变化;同时,在刻花的时候并用划花技法,以梳齿状工具划出成组纤细的平行曲线,或表现花叶之筋脉,或表现水面之清波;待刻花完成后再施釉烧制,釉液积存于刻痕凹下处故而发色稍深,呈现出如水墨般浓淡变化的层次感,犹如在宣纸上以淡墨白描,洗练隽永,动态多变,既强化了刻花的艺术效果又不喧宾夺主。上世纪二十年代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一书对定窑纹饰赞誉道:“花多作牡丹、萱草、飞凤蟠螭等形,其妍细处几疑非人间所有,乃古瓷中最精丽之品也。”

兴盛于宋代的葵口瓷器的形制,最早见于唐代金银器当中。而瓷器模仿唐代金银器的造型,始见于晚唐至五代。葵口瓷器因仿自不同花卉,其形式也多种多样,其葵瓣数量、葵瓣之间的凹陷角度及深浅各不相同。晚唐至五代时葵口瓷器通常为四葵口,或五葵口;宋代则以六葵口、八葵口较为多见。宋代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状态悠闲惬意,爱花风气盛行;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六“茶肆”中有“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中描绘北宋汴京百姓赏花“时节相次,各有观赏”。故宋人喜花,买花、种花、赏花、簪花、插花……流风所及,刻有富贵牡🦂丹、高洁荷花,清新菊🎉花等图纹的各种葵口瓷器在宋代盛行不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北宋/金定窑白釉刻莲纹大碗

2020年佳士得香港秋拍“重要的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拍卖中,最惹人瞩目的拍品为威廉·克里夫利·亚历山大(William Cleverly Alexander)的旧藏:北宋/金时期定窑刻莲纹大碗。该定窑大碗传承有序,是亚历山大于193ꦗ1年5月6日,在伦敦苏富比拍得,成交价仅150英镑。亚历山大后来将此碗传给他的女儿,并以女儿的名义将其收录在1923年伦敦出版的《中国陶工的艺术》一书中。八十九年后的2020年11月30日,该碗在香港以2785万港币成交,是佳士得拍卖行原估价的四倍。

北宋/金定窑白釉刻莲纹大碗

这件定窑大碗的口径达31.5厘米,器型硕大、品相良好,清雅绝俗、隽永大气,尽显北宋定窑制瓷工艺之精湛,是定窑白瓷的代表性佳作。该碗的纹饰技艺纯熟,其上所刻莲蓬、花叶无不生动传神。在元代以前,大型瓷器因窑炉条件所限,烧造大型瓷器时极易变形,因此工艺上佳、品♉相完美的🍬定窑大碗举世难寻。以2千万高价拍出,也并不意外。

北宋/金定窑白釉刻莲纹大碗内的刻花特写

此碗釉质白润,胎体轻薄,口沿微敞,弧壁深腹,外壁刻划多层错落莲瓣纹,片片莲瓣中间脊线隆起,气韵清雅高洁。碗腹以圆弧渐收至圈足,器形丰腴端庄。内壁线刻连续的卷草纹,间以盛开的大莲𝐆花,卷曲的大片莲叶以及萱草,碗底中央则是莲蓬与莲子。刻划简练,运刀老到,线条明快流畅,富于律动之感。碗内外皆施象牙色白釉,质若羊脂,莹白温润,玉光悦目。口沿以铜镶包,色泽幽深更显包浆高古。

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胎薄釉白,典雅秀丽,印花精绝”而被宋朝宫廷选为皇室御用瓷,使其身价大增而风靡一时。就在这一时期,定窑首创了“支圈覆烧”法。所用支圈内侧有台阶,断面呈“L”形;装窑时将碗碟类瓷器口部朝下扣放在支圈内的台阶上,然后在支圈上叠置第二层支圈,再扣置第二层碗碟,以此累加最多可叠置二三十层。每叠置好一摞碗碟后再装入匣钵内,然🌳后将组装好的匣钵推入炉窑内垒成窑柱。这样装窑不仅充分利用了窑内空间也大大节省了燃料的消耗,在大幅提高产量的同时还降低了烧制成本。

定窑“支圈覆烧”法示意图

但是,采用覆烧法烧制瓷器时,由于瓷器的口沿直接与支圈接触,为了防止发生粘连,装窑前会先将瓷器口沿的釉层刮去一圈,因此覆烧的瓷器圈足满釉而口沿无釉,俗称为:“芒口”。此外ꦯ,由于覆烧时瓷器的口沿与支圈相接触,使瓷器受力均匀从而减少了变形几率,所以瓷器的胎壁也可以做得更薄。因此,这种先进的烧造方法很快就被包括景德镇在内的诸多🤪陶瓷窑场广泛采用了。

同时,人们为了弥补芒口瓷器既不美观又影响手感的缺点,于是在瓷器的芒口上使用金、银、铜等材料加以镶包,形成了定窑瓷器独特的金属唇口特征。实际上,这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宋人主观上想在瓷器口沿镶金嵌银,以达到类似金镶玉的装饰效果,进而故意烧造了芒口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明明仰烧的缺点要小于覆烧,而定窑却故意坚持要采用覆烧的原因。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꧙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您可能还会喜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