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耕的时候,正是大多数农户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太多的粮食,如果有,也早在头年交完国家的“公粮 ”后当余粮卖了,每年上半年,亲友间借粮食是很常见的。这时候,春耕的辛劳之余,如果能从糖缸的米花里,摸出几块冻米糖来,那一定是件幸福之极的事情。能够摸得出冻米糖的,要么是殷实之家,在年关做了多于常人的冻米糖,要么是勤俭之家,在年关到春耕这段时间里,家里的大人和小孩都省着🎶点吃,以便应付象春耕这种时节的劳累之苦。春耕时候对成年劳动力的体力要求非常之大,饿着肚子的话,干活就没力气,也就无法尽早地把农活及时干完,那影响可就很不好了,所以别小看这冻米糖,它可远不止是过年时候的“旺菜”,也不止是许多人的甜蜜回忆,更不止是镜头里的舌尖食材,要知道,它还是养活一代代缺吃少食的人不可或缺的代餐食物,尤其是农忙耕种时的。
小小一块冻米糖,吃起来香脆甜,但做起来并不简单,甚至说相当繁杂。冻米糖里有米花、爆米花、麦芽粮,还有花生米、芝麻等珍物。这其中,土法制作米花和麦芽糖的过程有些复杂,尤其是麦芽糖。在农历十一月前后,农忙已经接近尾声,秋收冬藏中的冬藏就开始了,制作过年及年后吃的冻米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农户开始会计划做冻米糖了,有些不太懂做或怕麻烦的农户,会和父兄或特要好的朋友一起打伙做。预算好要做多少冻💃米糖,就要相应地提前准备好所需的食材,这些食材的准备,过程不仅复杂,而且要特别注意火候和分寸,否则,冻米糖就不会香🔯脆甜,而是焦淡软了。
在我们老家,像许多江南地区一样,主要种植的是普通稻谷,糯谷的种植并不多,种植糯谷也是为了做一些食品所需,而为了做冻米糖的米花籽一定要用的糯米,便是占了整个糯米收成的相当比重。做冻米糖得选用自家种的糯米,没有的话,只能拿普通的白米去换,关系一般的还不给换呢。至于哪天要开始甑饭,得看天气,须得晴日。一般父母会提前计划好哪天做米花籽俚,到了那一天,他们必定会起得很早,等我们起床的时候,母亲已经用甑蒸好了糯米饭,飘逸出来的香味让人馋虫上脑,母亲早已捻好了几个糯米饭团给我们兄弟姐妹解馋,热乎乎的捧在手里,立马咬上一口。母亲一般还会送点给邻居、亲朋、老人一起品尝,在邻居和亲朋间,只要谁家有蒸糯米饭,大家都会互赠的。太阳出来了,家里人一起动手把蒸好的糯米饭,晒在洗干净的大竹簸里,晒的时候,要先尽量把饭团分均匀,边晒边掰,既要晒干,又不能晒得太燥,得有点韧劲,否则这米花就不能成型,父亲会把这些晒了的糯米籽(这时也可以开始叫米花籽了)抓在手里,感觉它的湿度,还会把他捏成一个饭团,看它自然散开的速度,以此来判定晒得是否达到标准。晒干了的米花籽,并不是都成颗粒状的,有的是几颗粘在一起,有的甚至是一小团一小团的,因此要想办法把米花籽整成颗粒状,这时就要用到碾子了。碾子是一种用麻石凿成的圆形石槽,中间有一根木制的中轴,再配上一个可以坐人的木架,木架连着中轴与一个石轮,木架的后面会挂上一个小的木拖,木拖是用来耙松碾紧的东西,这是以前农村常见的一种用来碾碎东西的农具,一般是一条村或者一个生产队共用一个,我们村子比较大,上边下边各有一个,分别在各自的打禾场。父亲把晒干的米花籽用箩筐挑到碾子旁,如果是第一家人来碾子,就要把碾子抹干净,后面来的,就得排队。用撮箕将待碾的米花籽倒入碾子中,再用手把米花籽挎散挎均匀,就开始碾了,这多半是我的事情,坐在碾子架上,一边赶着🌞牛,一边要看看被碾子碾过的米花籽俚有没被挎松,有时父亲会跟在碾子后把米花籽挎松不让其结块。前面晒的米花籽,如果湿度太大,会碾成饼状,如果晒得太干,会直接把米花籽碾碎, 碾散的米花籽,最佳的状态是一颗一颗的,像优质大米一样晶莹剔透,回家以后,还得晒一晒,这时候,就得尽量晒干些,等到做冻米糖的前两三天,母亲将其炒成真正的米花。炒米花时,在烧热的锅里,先倒进从河边淘回来的细沙,以便能均匀地加热,不至于将米花炒焦,这种用沙子炒东西的工艺手法,还可以应用在其它炒制食物中,如薯角子等。沙子加热到一定温度,再倒进半碗米花籽,不停地翻炒,米花籽在锅里的沙子里开始爆成米花,待到全部爆成了米花,就得赶紧用铁筛子把沙子筛出留在锅里炒下一锅米花,铁筛里的米花倒进箩筐,装满一筐后,得用厚衣服盖严实,以免受潮。通常小孩子在炒米花时,也会吃上一把,或者用开水泡上一碗,加点白砂糖,也是相当的好吃。🧔米花一般都要炒三五箩,放好备用。
炒米花时,有时也会炒些爆米花(我们家乡的土话叫爆俚),这个米花与爆米花是有区别的,米花的制作过程,有些繁杂,而爆米花就简单多了,直接用谷子放进炒热的沙子里,再加热后,就爆成了爆米花,现在路边和电影院里卖的爆米花,也都是用玉米等直接爆炒而成,这种爆米花与真正的米花有一个区别就是,爆米花都🌳会带有原生物的壳,只是那个年代的爆米花是用谷子直接爆的,口感实在不好,用这种爆米花掺进冻米糖里,同样会影响口感,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爆米花的好处就是制作简单,而且略显有点低廉,不知是否还有特意将冻米糖做得有点口感欠佳,而存放的时候延长呢?小时候,我记得早前几年,冻米糖里是有一部分加了爆米花的,一部分是不加的,到后来,生活条件慢慢改善之后,就不再加爆米花,而是加进一些芝麻和花生米,甚至有一些全用芝麻和花生米做的冻米糖,这是后话。
熬制麦芽糖的过程更是繁杂,而且也需要相当的经验来把握火候和技巧,真正意义上来讲,我们江南地区熬制来的糖,不能称之为麦芽糖,因为在这里用的是稻谷,而非麦子,但在老家,也没其他叫法,土话就是麦芽糖。要想熬制麦芽糖🔥,首先第一步,就是把稻谷装进用稻草铺好箩筐里,或者是同样铺好稻草的大篮子里,拿到门前的池塘里全部浸入水中,再拿回家中,前面是隔几小时淋水在稻谷上,一定得淋透,稻谷就开始慢慢的发芽、长苗,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热量在这种稻草与箩筐中,不易散发,尤其是中间部分,淋水就变得非常之有必要和掌握技巧,淋水会带走热量,让中间的芽苗不至于被热量烧坏烧死,同时又补给了水份,利于其继续生长,这个时候,有经验的大人会经常用手在发芽的四周感觉它的温度,依此来判定是否该淋水了。当稻谷发芽长苗到一寸左右,就要把箩筐或篮子中的芽苗一把一把地掰出来,并且要慢慢地把掰出来的芽苗扯开,放到大竹簸里,用菜刀把这些芽苗斩碎,斩碎的芽苗就接着晒干,晒干了,再挑到打禾场的碾子边,和米花籽一样,要碾碎,以便在熬制过程中,能够更容易地熬出糖。这些碾碎了的糖芽留着备用,到了做糖的那天,早上在大锅里煮上一大锅粥,这粥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煮好的粥里面倒入之前碾好的糖芽,和匀后继续煮,火不能太旺,煮熟之后,不要急于打开锅盖,要让这些有麦芽粥保持温度的情况下,自动降温,更是为了发酵里面的糖份,要趁这个空档,准备好一块纱布,四个角扎在一个吊在屋梁下的木头十字架上,形成一个过滤兜,其下方放一个干净的大木盆,等到温度降到差不多的时候,用盆子把锅里面的麦ﷺ芽粥盛出来倒进过滤兜里,过滤出来的麦芽汁落入下面的木盆,自然过滤是滤不干净汁的,最后还得用手拧,而那些麦芽渣,是喂猪的好饲料。如此往复,直到所有的麦芽汁全部过滤出来,重新倒入洗干净的大锅里,开始慢慢熬制麦芽糖了,这个时候已是中午了,午饭过后,母亲一边看着大锅里的麦芽糖,一边在小锅里炒着芝麻和花生米,刚炒出来的芝麻和花生米特别香,我们路过旁边时,同样会忍不住偷偷撮上一小撮,塞进嘴巴里,被母亲发现了,就会用手来打,我们就赶快跑开。到了傍晚时分,麦芽糖熬得差不多了,用锅铲舀起麦芽糖,到半高时侧扬锅铲,麦芽粮从锅铲中滑落的速度看是否可以了。等到麦芽糖熬制好了,就要做晚饭吃,一场做冻米糖的大戏终于要上演了。
每年到了腊月的二十到二十五这前后几天,村里的大多数农户依次上演着做冻米糖的大戏,在一天当中,要完成熬糖、和糖、切糖、藏糖,是比较劳累的,其中熬糖由自个儿完成,但和糖、切糖,不仅速度要快,而且工作量大,得请人一起帮忙。父亲有堂兄弟四个在老家,四兄弟每年做冻米糖的时候都相互帮忙的,他们的分工很明确:伯父负责和糖,父亲负责踩糖,父亲还要和两个叔叔负责切糖,母亲是要给伯父打下手的,我们小孩子,负责把糖捡入到箩筐里。伯父干的活最具技术含量,其次是父亲,除了他们四兄弟家要相互帮忙做冻米糖外,伯父和父亲俩在这几天还要经常去给邻居家帮忙做冻米糖,当然伯父让人请去帮忙的次数最多了。晚饭过后,伯父和两个叔叔来到家里,就开始做冻米糖了。大锅里熬好的麦芽糖,早已经用盆子分别被盛出来了,这个时候已经冷却得差不多了。开始之前,伯父要看母亲准备了多少米,他很有经验,会根据主人家的意思确定🔴一锅的用量,用铁勺舀出适量的麦芽糖,倒入大锅中,用中火把麦芽糖再加温,如果想要做出来的冻米糖甜一点,这个时候可以加入适量的白砂糖,高温下的麦芽糖,冒着气泡,伯父用锅铲舀起它,滑落时留连挂带,待到是火候了,叫母亲倒入早已准备好的米花,伯父迅速用锅铲搅和着麦芽糖和米花。倒米花的原则是迅速且适量,量可以略偏少,但绝对不能多,少了可以再加,一般伯父都会掌握好这个量,后期再加米花的时候极少。如果做的冻米糖里,要加入花生米和芝麻,则是要在倒入米花之前加的,因为花生米和芝麻在高温的麦芽糖中,要比米花更能耐高温,而米花一旦倒入,如果量太少或搅和不迅速的话,米花会蔫掉,做出来的冻米糖没有脆感。在搅和均匀后,伯父开始放下锅铲,开始用他极富魔力的双手,将锅里散状的冻米糖拍打成纺锤形,这时他要不停地洗手,一来是锅里的糖温度高,二来这糖也容易粘手,这个环节用我们家乡话是叫“本糖”。伯父反复将这个三面纺锤形的冻米糖进行拍打成型,就不那么容易散开,三个面要往复拍打几次,以托上手不会松散为标准,快好时伯父叫父亲准备了。父亲也早已准备好了,他在傍晚时就已经洗了脚,穿上干净的袜子,用两条板凳架起一片洗干净了的门板,门板上放了一个糖架子,糖架子是木制的,三寸来高,宽约十五寸,长二十来寸,糖架子下面垫了一块洗净的薄膜,伯父单手托着仿锤形的糖放入糖架中,四兄弟齐手将其分散,将各个角落塞实,大致平整之后,该轮到父亲出场了,他在糖架里的冻米糖上,盖上一块洗净的薄膜,再在薄膜上面盖上一条麻袋,脱去鞋子,开始踩糖,踩糖是为了把糖架里面的冻米糖踩得紧密严实成型。只见他时而脚掌用力、时而脚跟用力,时而是脚的大拇指把边角地方踩严实,他踩糖的步伐极富节奏,像极了在跳着一个农民在喜庆丰年时的舞蹈(父亲踩糖的这个环节,还有人家是用量米的竹升去滚压的,但那样做出来的冻米糖不够紧,松松垮垮的没有口感)。这个时候,在场的人就会边干活边拉起家常,今年的收成几何?或是商量一下过年期间几兄弟有什么一起要做事,我们小孩子总是在旁边静静地听着,并盼望马上可以尝尝新鲜出炉的第一块冻米糖。踩完一面后,再把糖架连同里面的冻米糖翻过来踩另一面,终于父亲停了下来,走下糖架穿好鞋,叔叔则早已把糖架上的麻袋和薄膜掀去,拿着菜刀平放在糖架的角上,依次慢慢地从四个角把踩好成型的冻米糖从糖架里退出来,一块四四方方的大冻米糖躺在门板上,在灯光的照射下,散发着温润的光,飘散出特有的香气。大叔叔用下午磨好的菜刀,将大块的冻米糖切成长条状,小叔叔和父亲接过这条状的冻米糖,切成一块块薄厚均匀的冻米糖,切糖是需要力气和耐力的。刚开始的几块,都被在场的大家分吃了先,大家评说着今年的糖做得是否够甜,料用得是否够真。吃完了最初的几块冻米糖,大家开始快速的切糖,切好的冻米糖由我们小孩子把它们装进箩筐里,装完之后,照样得用纱布和厚衣服把盖严实了。一般人家总得做上个七八架冻米糖,要忙到晚上十来点钟,伯父有时一个晚上,要连续给两家人和糖“本糖”,非常辛苦。等到全部冻米糖做完之后,母亲会让叔伯们回家时也会带上一些冻米糖,父亲则开始将剩余的米花放入糖缸底,再慢慢的放入切好的冻米糖,这事不能急,里面尽量不能留空隙,隔上两三层,就散上两把米花,最后装满一缸时,再铺上米花,缸口盖上几层叠起来的薄膜,扎紧,留一缸放在房间里,其他的都搬到阁楼上,吃完一缸,再拿下来一缸。
冻米糖在过年时,是必备的“旺菜”,可以用来招待客人,也可以用来做客人拜年回家时的回礼,做得好吃的,就得同时具备香脆甜,食用者大多会交口称赞。过年期间,冻米糖倒是吃得不多,因为过年期间还有其他更多更好吃的东西,然而正月过后的上半年,过年时的油水逐渐减少,且上半年可寻来吃的东西远不如下半年多,大家开始惦记着阁楼上的那𒈔几缸冻米糖,进三块、出三块、左两块、右两块,一缸冻米糖也经不起拿多少次就见底了,留到春耕甚至夏天双抢时的一缸半缸,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在农忙时,身上揣着几块冻💃米糖,干活时累了,在树荫底下,吃上几块冻米糖,使劲嚼着,释放出来的糖分让精力迅速恢复,自然活就干得多了。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土法制作的冻米糖也同样有了竞争,工业制作的冻米糖,又甜又ꩲ简便的,虽然它里面加了不少的糖精,但大家更难以承受土法制作冻米糖的繁杂工序,因为他们可以用这些制作冻米糖的时间去赚更多的钱。慢慢地,在农村里越来越少地看到土法制作冻米糖,这种古老传统的制作工艺也🅺就越来越极少地为现代人所熟悉,留给我们那一代代熟悉冻米糖的人,不仅仅是口感上的回味与追忆,也带着丝丝青春老去的伤感。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