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鉴宝前的遇见
2009年,由当地收藏家协会牵头,举行了一次规格较高的鉴宝活动,请的专家是几位全国藏友非常熟悉的面孔,包括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知ꦚ名文博专家等。鉴宝范围囊括瓷器、铜器、钱币和杂项等。可能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鉴宝活动,藏家们怀里抱的、手里提的,前来来鉴宝的人很多。有的人因为家传的东西被鉴为赝品,口里骂骂咧咧的。看到此景, 我心里有点发怵。自2000年起,我在网上发了不少东西,多数被指为赝品。尤其那些成天在论坛亮相所谓的资深藏家,比较刻薄,动辄就是地摊货。网上咋评价,你是虚名,别人不知道。但在当地鉴宝,如果都被鉴为赝品,首先觉得熟人面前有损颜面。所以,在鉴宝现场,我磨磨蹭蹭地观察了两天,最后从诸多的藏品中,先挑选了两件瓷器,一件我认为是高仿的 ,一件我认为有点门道,想拿这两件东西,ဣ敲一敲专家的门。

当我准备交钱排队时,当地一个开古玩店的人可能源于我是🃏个生面孔,主动问我提的啥东西,拿出来看看。我就从袋子里先取出了那个高仿瓷 ,他只瞟了一眼就说道:“假的。”我接着又拿出这个黑鲉瓷器,他说:“都假着呢,我建议你有其他东西,可以拿来鉴,这两个东西就别鉴了,白花钱呢。”
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这么一说 ,我瞬间没有了勇气,就客气的打了个招呼,提着东西赶紧离开。

还没走出院子,一个人跟了出来,问我两个瓷器卖不卖?我说假着呢,你买这干嘛?他说我就买你这个假东西呢。我问给多少钱?他说一个给一千,一个给五千。我二话没说, 转身就走。他跟在后面,说可以加价,问我要多少钱?我💫说你买假,我卖假,让人知道了, 还说我是个卖假货的,多少钱我都不卖,权当玩具留着吧。
二、刺激后的思考
过后我想,好心劝我别鉴定的那个藏家,充其量是个开古玩店的,钱币和铜器看可以通过锈,一眼多少能看出个真假。但瓷器,怎么他就一眼看出真假呢?据我所知,现在为了鉴定瓷器,除了眼鉴之外,有的鉴定机构都采用“热释光”等技术来鉴定瓷器,就是眼鉴,还要借助放大镜什么的来综合判🌳断。一眼给瓷器判定真假的这功力,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把真假瓷器看得很多。而我,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
但是,由于我对这个黑鲉瓷器本身有点感觉,加上那个人明明听到别人的评判后,还再三要求买我这个东西,并且我当时走了,他还在后面喊道:黑瓷可以再加三千。意思八千元他都愿意买。
这么一来,倒是引起了我的注意,黑瓷到底是真是假?即使真,真在哪里?假,又假在哪里?
从那时起,我就大量翻阅瓷器鉴定方面的书籍,同时在网上看图片,看网友的, 看拍卖成交的,搜集元明清时代的瓷器资料。通过从形、釉、胎和微观痕迹等多方面的观察🍨,逐🦋渐对这个紫黑瓷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对瓷器的综合判断

首先,这个尊形瓷器的气象挺不错,猛看是黑色,细看有紫影,且釉色丰润,不论白天看,还是灯下观,都有一种显而易见的韵味。它通高24.8 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4厘米,重1884克。整体造型是侈口,垂腹,圆足,对称兽耳(猩猩头)。器身绘有铁锈色攀枝松鸟图。器底无釉,胎质灰白,露胎处还有粘窑和细砂现象。圈足上ꦛ略有火石红斑。敲击起来,感觉含铁量较高。落款为“徐府——景泰二年六月七日造”字样。
抛开造型,从瓷器的绘画和胎质看,本人有以下几个判断:
1、绘画具有明代风格
本器上的绘画是松鸟图。一条茎蔓相连的长形松枝以横跨的姿态从兽耳的右侧越过器身,延至对面兽耳的左侧,枝头零星挂有松果。松枝上空,即两只兽耳的中间,一只飞鸟凌空而下,像要落到松枝上,构成了流畅美观的松枝飞鸟图。
在明代,花鸟绘画比较流行。尤其王紱、唐寅、仇英、徐渭等人在写意花鸟方面做了不少探索,运用了𒀰元人水墨写意的笔墨,融合变化,创作出了《竹鹤双清图》(故宫博物馆藏)、《秋鹰》(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古树寒鸦图》(上海博物馆藏)等绘画作品。这些人的💜作品或苍劲圆润,或意韵浑厚,形成了粗笔写意、淡逸潇洒的独特风格。

具有写意风格的绘画
仔细端详这件瓷器的构图与技法,发现枝干苍劲,松枝清秀,笔法洒脱舒朗,很接近明代早期画家王紱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绘画风格,也与景泰、成化年间花鸟写意画的先驱林良绘画的风格极其相似。所以,我认为在画风上,与明代接近。
2、从气泡、胎质、工艺等方面看老化特征
瓷器在经历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岁月之后,就像老年人一样,肯定要留下呈现老化的特征,它是一种因岁月而产生的物理性变化,就像老年人脸上的皮肤一样,老化﷽现象,是古代瓷器中不可复制的特征之一。这个瓷器有以下几个特征:
在40倍放大镜之下,釉面可见肉眼看不到的橘皮状或牛皮状,形成这种状态的无疑是瓷器的年代。而💙用“瞟一眼”的方法判断它的真假, 肯定不到位,需要借助放大镜看。

瓷器釉面的老化特质
用高倍放大镜查看瓷器的内胎,发现大小不一的各色气泡如星辰一样明亮灿烂。这些气泡的形状很独特,有的单个,有的两个一连,三个一🐬串💧,形成了点形、条形和堆形的壮观情景。且气泡之间距离稀疏,分布自然,有的已经出现色变,有的破裂,留下了模糊的痕迹。

高倍放镜下拍摄到的气泡

左面系落款处拍摄到的气泡
我再观察我那个高仿品瓷器,发现气泡密密麻麻,大小相近,泡与泡之间没有距离,与这个有明显的差别。
瓷器中的“气泡”是胎和釉的结合体。不论古代还是现代 ,瓷器上或多或少都有气泡的存在。但是古代是靠木柴烧制,气泡饱满亮晶,生态自然舒朗,有起伏感;而现代烧制的瓷器,通常都是靠煤炭烧制,靠电脑控制温度,在这样的环境൲下,要么没有气泡,要么就是我看到的那种情景。
再从底和内壁看看瓷器的胎质。由于底部露胎,圈足脊梁上还有坑坑洼洼的烂斑,猛看像是人工做破,实际上是“敲底”或“切底”所致,也称“粘窑现象”(烧制时,由于釉、窑渣或铁屑与瓷器粘连在一起,为了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故给圈足上留下一些凹凸不平的痕迹),从表面看,瓷器灰白的胎质有些粗糙,但用手抚摸,感觉胎质光滑温润,没༺有丝毫的刮手感。且胎质内布满了粘窑的渣点,加上胎质中零星可见铁屑,敲击起来,感觉含铁成分较高,𝐆证明这个瓷器应是麻仓土制作。
凡是爱好瓷器的人都知道,麻仓土是元、明景德镇制瓷的一种原料,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麻仓土与瓷石结合,配置得当,烧制出的瓷器外松内密,质地坚硬,不肯变形,糖点多,且含铁量较高。但到了明晚期,麻仓土资源基本枯竭,取而代之的是比麻仓土更加洁白细腻的高岭土。因此 ,🅷纵观这个瓷器的胎质,感觉像湿毛巾擦过一样,有一种妥帖的视觉感受,加上圈足上若隐若现的火石红斑,已经给这件瓷器提供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外底胎质 内底胎质
由于施釉薄厚不均的缘故,从黑釉处迎光侧看,也就是瓷器的垂腹和口沿附近,有一道道中指宽的旋痕(拉坯痕迹),这些旋痕宽窄不一,且下部旋痕明显宽于口沿部分。透过釉色,隐约可见口沿附近的每条旋痕上有几条细细的线条。瓷器口内上壁被黑釉覆盖,下壁露胎,黑釉与素胎🐠衔接处,有酱红色的釉点,呈喷洒状溅于器壁。内壁露胎处,尤其接近底部,指头宽的旋痕和细线条十分清楚,好像工匠师在最后的修坯时,为了美观,特意用竹签等东西均匀地旋划了一遍,因此留下了深浅不太对等的旋划痕迹。从制作痕迹看,它具有鲜明的手工特征。

口和底下面可见指头宽的旋痕
3、从落款看时代背景
由于瓷器明显地表明是“景泰二年”,那就只能往景泰年上切入。据史上记载:在中国瓷器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空白期(也称黑暗时期)。这个空白期就发生在景泰和天顺年间。
据《大明会典》卷二百九十四介绍:“宣德八年,尚膳监题准,烧造龙凤瓷器,差本部官一员,关出该监式样,往饶州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
据说在宣德鼎盛时期,仅景德镇瓷器,官窑达58座,民窑900余座,从业人员达10万人。江西一个叫陆子顺的人,就进贡了5万件瓷器,“进磁器五万余件,上令送光禄寺充用,锡钞偿其值。”(《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三)。
ꦡ按陆子顺进贡的瓷器分析,肯定不是朝廷所禁的“官样”瓷,但也不应是纯粹民样的日用粗瓷,而是在形制、色彩、纹样等方面官民通用的精品瓷。从数量看,一个民间窑户一次向朝廷进贡🐭五万余件精品瓷器,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如何,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民仿官瓷盛行,造成了趋同现象,再加上外族侵略、饥荒不断、国力不济等原因,到了十二年,朝廷颁布了禁烧令。“正统十二年十二月甲戌,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喻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卫边,知而不以告者连坐。”(《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
如此一来,兴旺发达的瓷器业因此受到了影响。到了景泰五年,在政策的压制下,“光禄寺日进、月进内库,并赏内外官瓶、坛,俱令尽数送寺备用,量减岁造三分之一”;“天顺三年奏准,光禄寺素白瓷、龙凤碗碟,减造十分之四”(꧋《大明会典》卷二百九十四)。
由于朝廷的对瓷器制造的削减与管制,传世、出土的瓷器数量甚少,有关三朝陶瓷生产的历史文献也极为有限,学术研究比较薄弱,故古陶瓷学术界将这三个朝代称为“空白期”。
在空白期里,瓷器业真的就凋零了吗?“由于瓷器在民间生活中不可须臾或缺,禁烧的戒令尽管森严,景德镇的窑户为求生存难免冒险私造。”(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空白期内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包括青花瓷在内的有色瓷器是在朝廷严格控制之下的,但民窑仍有违令生产。”(《明代“空白期”纪年青花瓷概述》)。

实际上,朝廷削减或禁止烧造的只是“官样”瓷器,譬如青花龙纹等官瓷,因为官瓷一般用的都是苏勃泥青等进口颜料,价格昂贵,故限制了民烧民用官瓷。而对“民样”瓷,并没有限制到什么程度。民仿官、官仿民的显现依旧存在。而且禁烧令仅见于正统三年和正统十二年,而景泰和天顺未有禁烧令。如此一来,景泰、天顺的民仿官瓷器必呈反弹趋势。因此,不论出土还是馆藏,零星都散见景泰年代的瓷器。而且在民仿官、官仿民的背景下,肯定会🦂有一些具有官窑质量、民窑风格的瓷器问世。因为越是禁锢的东西,越有可能🐎受到青睐,自古以来,人类在消费方面,都有这个共性。并且,这个瓷器的落款表明,它是景泰二年的产物,应当出自瓷器政策比较宽松的时期。
4、从品质看出处
尽管从绘画、气泡、胎质和微观痕迹上体现出了它的时代感,但是端详此物,感觉釉色丰润,宝光四溢,像新的一样,“旧器如新必是宝”。这是瓷器收藏行业普通认同的理论。且从那泛白、泛金的有色气泡中看,此物在制作中加入了珍珠、玉石和玛瑙等矿物质。

什么样的人给瓷器中加入这样的成分呢?肯定不是批量的朝廷贡品,而是私人定制。而且落款写的很清楚,“徐府——景泰二年六月七日造”。估计定制者为了与朝廷贡品拉开距离,故意将落款的字体比较潦草,还在字体上来了二次施釉,形成了用黑紫覆盖青蓝的现象。但不论怎么掩盖,这件瓷器已经具备了官窑的品质。它或许出自民窑,但它应该是景泰年官仿民、民仿官的典型代表。至于是那种阶层的人定制的,无疑,是当朝贵族,譬如跨越明代统、景泰和天顺三朝的大臣徐有贞家族等,只有这等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和实力定制这样的瓷器。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特征,本人认为这是一个由麻仓土、玛瑙玉石等名贵材质烧铸出来的一个私人订制品,应该出꧑自景泰时期的贵族家庭。
但由于这件瓷器形象是尊,且是兽耳,像这种尊形瓷器,清代烧制的💮比较多。而且清代的一些精品瓷器中,落款为元代、明代的珍品瓷器也屡见不鲜。明代到底有没有这类造🌟型的瓷器?这件落款“景泰”的瓷器是不是清代人烧制时有意而为之?只待有识之士来指正了。
本人曾经以“值得研究的景泰铁锈花兽头耳尊瓷器”为名,给一家国际收藏网站投稿,结果发布了,编辑回信说,这篇文章的反响比较强烈,意思♛我多投稿。收藏说白了 ,就是文玩,既然有“玩”字之说,不论是家传的,还是自己的买的东西,多研究、多了解为好,起码是个乐趣。

注:转载请署名,知乎等网站转了本人的小文章,都没署名。谢谢!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