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塘沽区房价(天津塘沽区最新疫情)

塘沽的来历

塘沽地区在古时,海口北岸是一片沼泽地带,原为滨海退淤之地。海口南岸是一个小的渔村名大沽,故海口称大沽口。大约一千年前,塘沽地区是一片汪洋,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唐宋时代现在的塘沽地区东北九十里的宁河县芦台至塘沽西五十里的泥沽一带,是渤海的海岸线。唐朝末年,芦台称“海口镇”。宋朝时期,泥沽称“泥沽海口”。芦台西南和泥沽东南都是海。公元一零四八年以后,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海河入海口和渤海湾的海岸线,便从泥沽附近东迁到塘沽地区的大沽口一带。塘沽地区形成陆地的时间,约在元朝据今七百余年。那时塘沽已是滨海低地,并出现的贝壳堤,但仍是水网密布,有些地方芦苇丛生,已始有人烟了。贝壳堤当地人民一般称为“岭子”。迄今仍有遗址,后来岭子上有人居住,并以岭命名,如今大沽南面三十多里远的渔村叫“高沙岭”。早年大沽地区是苦海沿边,相传大沽最早的名字叫“花儿寨”,最早的居民住在草头沽。那是一片荒凉的盐碱地,生长些芦苇和杂草,仅有两三户人家,用芦苇草泥盖起小土房。最初因无生路,多靠要饭活命,所以这花儿寨的花字是指要饭的叫花子。大沽的名称据说和山东有关,古时的山东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难民到处流浪,山东半岛上有条河叫“大沽河”,经常泛滥成灾,居民因难忍饥荒,外出逃生来到“花儿寨”,在附近找块地方搭棚住下,为了生活,四处找寻生路,习惯称是大沽河人,这样大沽的名字就叫起来了。如今仍有些居民的祖先是大沽河人。大沽有了居民后,外地的灾民和劳苦的人民,陆续到达此地,有些出关的难民也转道于此安家。或是织网捕鱼,或是“煮海为盐”,促使当地的渔盐业发展起来。随后,临近各地的劳动人民,便来大沽谋生,人口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村落。这就是塘沽的最早雏形。



塘沽名字的传说

塘沽地区原是一个海边小渔村,连地名也没有,住着王、史两家,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们出海打鱼,船忽然搁浅,原来船驶到了一个大海龟的背上,这海龟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片陆地,于是他们便在上面居住下来。他们担心海龟游走,便在上面建了一座庙,镇住海龟,这就是传说中的塘沽由来。另一传说是:王、史两家住在海河边现外滩公园一带。有一年发大水,海河上漂来一口大钟,搁浅在这里,风水相搏,不时地发出“堂-咕”的声音。当人们问及他们的住地,由于没有地名,他们就说住在“堂-咕”声处,久而久之这里便被叫做塘沽。由于是谐音,这里也叫“塘二沽”、“塘儿沽”。 还有一传说,从上游漂来的是两口钟,一个是铁的,一个是铜的,在风浪中不断相撞。铁钟发出“堂咕”的声音,铜钟发出“广东”的声音。这里的人打捞上铁钟,所以此地就叫塘沽。那铜钟又随波流到了南方,那里就叫广东。看来塘沽和广东自古就有渊源。


解放路与东大街交口。交通岗亭最早只有一个,就设立于此。后来又在新华路、戏院、营口道等处设立交通岗亭。


塘沽地区最早的居民除王、史两家外,随后有李、梅二氏,接着井氏、赵氏迁入定居。最早的居民以姓氏集聚居住,形成了以姓氏为名的街区。据说李家原籍在南京下花园,随燕王扫北到塘沽,戍边而定居。李家人丁兴旺,势力较大,是塘沽的一大户,多居住在现新华路一带。井氏由盐山、黄骅一带迁来,懂得盐业生产技术,后经营盐场,也为塘沽一大户,多居住在现外滩乐购超市一带,那里原称井庄,村子建于1902年。史氏在现滨海立交桥一带建房,那里称史家庄,建于1900年。赵氏从山西迁来,以养船起家,多居住在现塘沽车站以西,那里称赵家地,建于1900年。塘沽还有一处叫鬼庄,建于1902年,在现金元宝商场后一带,那里原是一片坟地,后有人在此建房居住,这里就叫鬼庄,以后随着居民的增多,这个不雅的地名才改为了归庄。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后这个地名只能在传说中出现了。到1900年,塘沽约有万户人家,五万人口,辖属宁河县,建有同知衙门(在现公安街上)。




明万历年间,大沽、北塘已成为沿海重镇,塘沽还是个无名的小渔村,史料中有关塘沽的记载也很少。清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第三次入侵大沽地区,准备从陆路进攻大沽炮台,塘沽是大沽炮台的后方策应地,英法联军先攻打塘沽城防。法国随军记者夏尔·德米特勒西在《中国战役日志》中记载:“塘沽是一座筑有工事的村庄,位于从新河通往大沽炮台的通道上,周围城墙高七公尺,延伸近两公里,墙上备有枪眼。守卫的士兵很多,筑有四十个炮眼,另外还有大批的战船停泊在白河水面上。”这是有关塘沽较早的描述,由此可窥见塘沽的历史风貌。清朝晚期,帝国主义不断进犯大沽口,继而天津被迫对外开放,塘沽开始进入了帝国主义的视野,成为了他们的侵略目标。


1945年拍摄的塘沽中正路(解放后的解放路)


塘沽建置沿革

塘沽成陆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曾3次改道北移,在天津附近入海。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塘沽陆地逐步形成。塘沽地跨海河两岸,历史上一直划河分治。北宋末期,塘沽南岸地区属宋河北路沧州清池县;北岸地区属辽南京道析津府武清县。金代,隶属关系初沿宋制。金贞元年(公元1155年),塘沽北岸地区属中都路大兴府香河县,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改属宝坻县,塘沽南岸地区归属未变。元代,塘沽南岸地区仍沿旧制,北岸地区属燕京路大兴府宝坻县。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属大都路总管府宝坻县。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塘沽南岸地区属河间府沧州静海县,塘沽北岸地区属顺天府通州宝坻县。清初沿袭明制,塘沽南岸地区属天津府天津县,塘沽北岸地区属顺天府宁河县。1914年,塘沽南岸地区属津海道天津县,塘沽北岸地区属京兆特别区宁河县。1922年塘沽设里公所。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塘沽南北岸地区分属河北省天津县与河北省宁河县。1937年,塘沽南北岸地区分属日伪政权天津县公署和宁河县公署。1949年1月17日塘沽地区解放,塘沽南北岸地区合治,称塘大区,1952年改名塘沽区,直辖于天津市。2009年11月撤区并入天津市滨海新区。2013年9月,天津市宣布撤销滨海新区下辖的汉沽、塘沽、大港工委和开发区管委会,由滨海新区区统一领导街镇。塘沽扼海河咽喉,战略地位重要,素有"京畿门户"之称。宋代,以海河(当时称白河)为界,河的南部属宋,河的北部属金、辽,南北对峙,战火不断。元朝,塘沽成为南粮北运的水上交通要道。明代,是屯兵防倭的重地。清代,在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列强斗争中,塘沽是中国北方的主战场。


来源:美篇/一品 图片:新塘沽论坛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您可能还会喜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