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字数有点多,预计一盏茶的时间阅读完毕
2012~2022年,十年匆匆而过。置于漫长的历史长河,十年不过短短一瞬,但对于一个个体𓄧或者一个行业来说,这十年的成长与变革,却是值得铭记与书写的。
十年前,“全民阅读”还没有如此被强调,各地的书展也并不多,如今地方书展如火如荼,各种阅读活动蔚然成风;十年前,图书零售市场的总体规模只有400多亿,近些年曾一度突破千亿级;十年前,出版业上市公司只有11家,如今增加到了28家;十年前,数字出版的尝试还集中在电子书层面,如今融合发展的形式更加多元;十年前,微信公众号才刚刚上线,图书营销路径的改变初现端倪,如今短视频、直播等新方式接🐻踵而至,出版业几乎是在被技术推着走。
十年,出版业被时代大潮裹挟其中,不断求索,继往开🍰来。这些发展和变化镌刻在每个出版人的🅘记忆之中,也将成为一种动力助推着全体出版人继续努力,为出版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回首这十年,一个个关键词串起了出版业的发展与变革,在这些关键词里,我们或许能够得到坚定从容、大步向前的底气与动力,也将对出版业的明天和未来抱以更强的期待和꧂信心。
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自信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出版战线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𒆙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奋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十年,是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日益显著的十年。
“走出去”战略持续深化,国际传播能力逐步增强。十年来,中国出版业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坚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陆续实施,版权贸易逆差从2012年的1.9∶1缩小至2020年的1.02∶1,网络文学等数字出版产品形式在海外销售势头强劲,接力出版社(简称“接力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简称“广西师大社集团”)、新经典等出版机构的海外分社、海外并购等资本“走出去”步伐加快。
十九大以来,出版业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作为新时期“走出去”工作的重点之一,进一步推进版权输出和资本输出等既有模式,不断创新深化国际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充分发挥出版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文化纽带作用。尤其是2020年,中国出版业输出了介绍疫情防控🎶知识图书版权400多项,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
中国作家屡获国际大奖,中国出版加入世界“大家庭”。十年来,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中国作家屡获国际文学大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奖的中国籍作家。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该奖项꧙,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2016年,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此外,中国出版业也越来越多地站在国际舞台上,与大型跨国出版集团同台竞技。不少国际书展常邀请中国作为主宾国,展团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和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传播中国声音。2015年10月15日,中国出版协会加入了国际出版商协会,开启了中国出版加入世界出版大家庭的崭新篇章,充分体现了日益发展的中国出版业在国际出版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搭建🎶全球出版业平台。
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引领产业发展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2011年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成为指引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纲领。
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图书免税政策延续多年。2013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合并挂牌成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此举有助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产业整合。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管理机构内部调整紧锣密鼓地进行。2018年4月,随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落地实施,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挂牌。
在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下,地方新闻出版局与出版社、出版集团或出版总社逐步分开,行政机构职能也由“办出版”向“管出版”转变,包括制定规则、宏观调控、政策调节和市场监管等,逐步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
在出版转🍸型升级和市场化进程中,国家对于出版业的扶持也体现在一些经济政策上,如2013年、🔜2018年、2021年,接连发布文件,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这都对出版业的长远发展和长足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
市场化转型基本完成,出版业竞争格局稳定。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引领下,2013年上半年,全国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应转企改制的419家地方出版单位已完成402家,应转企改制的2412家发行单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截至2017年,地方出版单位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造,市场活力增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综合出版集团公司为主体和分散单一出版社并存的竞争格局。而改革发端的发行体系,也形成了国有新华为主,民营书店、图书电商、社群渠道并存的多元发行格局。
从文化体制到管理机制,“多劳多得”激发了这个出版业的内部活力。出版体制改革经历了从恢复出版到健全出版,从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到转企改制,以及股份制改造与上市,逐步走向全💃面市场化的过程。时至今日,随着融合发展兴起,出版组织方式的变革,营销发行体系的大震动、“双效”考核的推进落实,不同出版机构在职能设置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迈开了新步伐。
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地方书展做出品牌
根据2022年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81.6%,相较于2012年提高了5.3%。十年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有关要求得到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数据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将之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2017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办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自2017年6月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全民阅读的法律法规,它ไ的颁布使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有法可依,保障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从2014年“倡导全民阅读”开始到2022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民阅读”已经连续9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因为有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活动异彩纷呈,阅读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十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节活动,尤其是各地根据地域文化开展了特色鲜明的地方书展,例如“北京阅读季”“江苏书展”“黄山书会”“天府书展”“南国书香节”“上海书展”等。其中,上海书展自2004年创办以来,到2020年已经举办了16届。2012年以来,上海书展快速发展,据书展官方网站显示,2012年到2020年,上海书展的参展图书从10万种,增加到15万余种;参展出版𝕴单位从170多家,增加到500多家;书展主会场零售额从1300万元,增加到5000多万元。

2020年上海书展
基础设施完善,阅读推动工作进入基层。据央广网指出,截至2021年底,为满足农民阅读需求,中央和地方共建设农家书屋58万家;同时,全国总工会和企事业单位建成职工书屋超14万家;社区书ꦫ屋、寺庙书屋等各类阅读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公共图书馆及文化服务中心🐭已经全部免费开放。

浙江省德清县干山小镇农家书屋
另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不断推进全民阅读的工作过程中,各地逐渐衍生出了一批优秀的阅读推广机构和阅读代言人,每年各地区也会评选出“十佳阅读推广机构”“十佳阅读推广人”等荣誉称号,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当地全民阅读工作的发展。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推进“促进全民阅读联盟”的设立工作。截至2022年💝4月,由行业协会、实体🍸书店、阅读推广社会组织等组成的上海市促进全民阅读联盟共有14家。
十年壮丽征程,十年沧桑巨变。不论是日益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还是逐渐完备的阅读基础设施🎶建设,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的出版业已经迈向了一个新台阶。但我们不能因取得的成绩而骄傲,止步不前。全民阅读的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一切才刚刚开始。
图书市场增长显著,高质量发展成果渐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图书出版事业高歌猛进。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出版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深入推进转型🎃发展,经营模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型,在保持规模稳定的同时实现“双效”不断提升。十年间,我国图书出版量位居世界首位,整体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少儿图书市场,少儿出版也成为图书零售市场占比最大的板块。
图书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开卷数据显示,2012年图书零售市场规模465亿元,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21年底图书零售市场规🅰模达到986.8亿元,翻了一番还多。其中2019年还曾一度突破千亿元级别,达到൲1230亿元。
出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书品种不断下降。2012年出版新版图书24.2万种;到2020年,出版新版图书21.36万种,总印数从2012年的79.3亿册到2020年的103.7亿册,图书的单品种效益提升。图书出版逐步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出版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重视原创图书出版,优秀原创作品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米小圈上学记”“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图书市场表现凸出。

图书出版质量不断提升,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分别召开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指明前进方向。十年间,一大批重大出版工程夯实着文化自信,一批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新成果、服务学术研究的重点出版物,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都为推动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提供动力。故宫、敦煌、三星堆等传统文化题材图书被市场广为接受。
图书出版形态日益丰富,立体书、ಌ有声书、日历书等产品形态,颠覆了图书的传统出版形式,也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网络文学图书出版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网络文学逐渐成为出版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变成影视作品ꦓ,影视的热播拉动了原著图书的销售。
主题出版物“双效”俱佳,探索全渠道开发
经过长达10年的探索与积累,2022🐈年,主题出版已成为回应时代课题、承载国家核心价值观𝓰的重要载体,已从当年的“新词”转变为当下的“热词”,精品化、高质量、“双效”俱佳都开始成为主题出版的全新代名词。
回首2012~2022这十年,业内频繁迎来主题出版“大年”——从2012年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2014年“依法治国”主题出版热、2017年“迎接党的‘十九大’”,再到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再到🅠今年的“两个一百年”……对出版机构而言,十年间,其出版理念已从“要我做”转变为了“我要做”。
而这与国家对主题出版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的加大不无关系。除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重要评奖活动中包含主题出版外,国家出版基金、2015年中宣部开启的“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等,均大力扶植🔯且推动了主题出版的发展。2015年,主题出版物数量同比增长40.8%。♛此后,主题出版数量逐年递增,以每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的申报数量为例,从2015年的1401种增至2022年的2240种。
同时,市场参与主体也越发广泛,除人民社、党史社、军队社外ඣ,如今少儿社、文艺社、综合社、教育社、美术社等相继𓄧入局。据开卷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已有550家出版机构的27062个品种参与主题出版市场竞争。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起,主题出版开始成为儿童文学出版新亮点。
到2020年前后,各出版机构为打造更多主题出版“爆款”,相继成立主题出版中心,例如广西师大社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简称“中信”)等。
主题出版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则是从2015年开始变得越来越接地气。内容上,现实主义题材、传统文化内容、科学科研成就、抗“疫”、脱贫攻坚、热点社会话题等渐渐成为主题出版的重要选题方向;形式上,小说、纪实文学、漫画、绘本、有声读物等不✱胜枚举。
如今,出版机构还实现了主题出版纸质书、电子书、融媒书、音视频、动画影视、VR、AR等全品种全渠道开发。同时,大量“红色周边”也备受广大读者青睐,例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21年利用《火种》一书的出版契机,开发的红色周边之一“启明马灯”。

十年里,还有越来越多的主题出版物版权输出至国外。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为例,截至2021年底,该书以30多种语言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ꦜ销售超2000万册。
紧跟技术变革潮流,融合发展走向纵深
“融合发展”,无疑是当下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15年,《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要将出版融合发展列入行业和单位‘十三五’规划等重大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提出“把深度融合、一体发展作为关系行业生存发展的战略工程”;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出台,促进推动“出版融合”纵深发展。到今年4月,中宣部首次印发꧒《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引出版业进一步𓂃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与新领域……
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积极引领下,十年间,出版业由最初的盲目尝试,到之后的“相加”“相融”,再到如今逐步♉走向“深度融合”。
整体而言,2012~2020年,国内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大致分为4部分。一是通过组建相关部门推动技术创新。自2012年相关部门开展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工作以来,先后选出170家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2016年,选出58家单位共同组建20个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截至今年,已发展出42家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实验室,相继发布近千项理论成果,推出了一系列技术成果。
二是技术创新助推融合发展。近十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I、AR/VR、元宇宙、5G等技术的应用,带动出版机构资源数字化(如有声读物、电子书、虚拟图书馆、在线教育、数字藏品等),出版内容涉及教育、少儿、科普、文学、历史、社科等多个领域;带动搭建数字出版平台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发行渠道(如“两微一抖”、小红书App等)。此外,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书展也开始“线上+线下”融合办展。
三是跨界融合与IP运营。十年间,“出版+文创”“书店+线上+咖啡”“文化+科技”等组合模式已屡见不鲜。例如中信书店曾联合热门IP——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打造“我们身在科幻”主题快闪店,并推出相关周边产品;还有由北京出版集团和中图云创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VR有声数字藏品《兔儿爷“多福”》等。

首批上线的4批VR有声数字藏品《兔儿爷“多福”》
四是相关人才培养机制的逐步健全。从2016年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推出数字编辑职称,再到今年将“数字出版编辑”纳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十年里,不断明确着相关职位职称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积极推动了融合出版的人才队伍建设。
实体书店积极转型,挑战与机遇并存
十年前,面对电商冲击的第一波“寒潮”,实体书店走上了转型路。但在此后的十年里,不仅有新华书店积极拥抱互联网,拓展线上业务;还有民营书店强化品牌影响力,扩大市场份额。各种类型的书店层出不穷,综合型、专业型书店应有皆有。实体书店成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体书店实现关键破局,既是书业的思维突破、模式探索,更有政策支持的强力保障。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开展实施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的通知》,2016年中央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政府不仅免去图书批发、销售环节的增值税,拨款3亿支持实体书店,还从制度层面𒉰对“价格战”行为加以规范,更有各地文化产业基金直接扶持实体书店。
探索升级模式,新华书店在稳中求进。重装升级后,各地涌现了不少成为文化地标的新华书店,如文轩BOOKS等。此外,新华书店积极探索线上业务,如文轩网、博库网,搭建多渠道供应链能力,并陆续在淘宝、京东、当当等平台开设直营店,并加快布局“短视频+直播”渠道,探索线上新路径。

文轩BOOKS招商店
凭借思维创新,连锁书店品牌紧跟转型步伐。如西西弗和商业地产达成客群联动效应,并在“英伦风”空间基础上探索多种生态功能,以总店数及新开店数一骑绝尘,成为商业综合体书店中的头部品牌。2018年已入驻60余个城市,2019年已拥有249家门店。再如钟书阁,也凭借“设计”风格引爆读者的眼球,所有分店的主题各不相同。
虽然,疫꧃情使得近些年实体书店的发展遭遇了比较大的困难,但在书店人的坚守和创新下,实体书店ও的发展值得期待。
资本运作频仍,市场力量更大化推动产业发展
过去十年,是出版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面对着大融合的趋势,出版机构没有停下合纵连横的步伐,组建集团公司、构🎃想“子集团”并购重组、挂牌上市……不断促ꦓ进资源优化组合,打造新型市场主体。十年间,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愈发强大。
出版业进一步向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演进。这些出版企业通过内生裂变或融合重组,不断激活企业改革发展活力。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长江少年儿童出版集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简称“二十一世纪社”)、时代少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师大社集团、浙江教育出版集团等相继组建成立。集团化让出版企💦业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打通产业链、拓宽出版版图。
在资本市场,并购与整合可以促进出版机构实现结构的合理调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竞争力。凤凰传媒旗下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收购美国童书生产商LTD公司拥有的全部童书业务资产及其海外子公司100%的股权和权益。皖新传媒入股蓝狮子并成为第一大股东,中南传媒并购博集天卷,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增持公司股份的形式并购了九久读书人。这些并购整合了优质出版资源,推进了出版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发展。
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回首过去十年,资本市场成为出版企业发展借力的主阵地。出版发行集团和民营图书公司积极拥抱资本,数量上创新高,十年间,有17家出版发行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既有中国出版、中国科传等“国家队”,也有城市传媒、山东出版、浙版传媒等地方龙头出版企业,还有世纪天鸿、新经典、读客文化、果麦文化等民营出版巨头𒈔。截至2021年底,共有28家上市书企,实现了主业稳健发展。
内容传播手段多样化,图书营销变革加快
面对“流量”这个越来越难追的风筝,出版业从线下发布会奔赴到“两微一端”,又挤进“短直”渠道的洪流中。十年间,ꩲ出版机构逐渐锻炼出撰写微信推文、策划众筹方案、运营自营店铺、拍摄短视频、直播带货等多项技能。及时转换思维,始终紧随市场变化,终让出版机构练💯就出集“产品、营销、市场”于一身的的多媒体精准营销能力。
紧跟市场风向,是营销赋能销量的关键。2014年中信初尝众筹模式,《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不仅在1个月内筹募到160多万元,还在出版前“筹”到了第一批口碑传播。电子工业出版社(简称“电子社”)借势自媒体热潮,2015年在“罗辑思维”开启《必然》的独家预售,一天之内首印5万册便销售一空。2016年接力社和“大V店”合作,《不要和青蛙跳绳》3个月销售近2万册。《S.》在2018年再度大卖,读者的推荐抖音短视频成为最大功臣。更有2020年二十一世纪社联合王芳进行专场直播,销售额超200万元,订单量超4万单。无论“顶流🃏”是众筹、社群还是“短直”平台,都需要出版业顺应科技发展,以流🅺量聚集地为重点,引爆图书销量。
借自媒体和平台之力不是长久之计,出版机构还尝试构建私域流量池。2016年上线的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天猫旗舰店,首年销售利润占比超过10%。同年,译林出版社微博关注数总计124万,成为首个微博粉丝破百万的出版机构。而电子社开设的“宝贝书单”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早在2017年已经突破30万。旗下的带货主播“雨晴”单场最高能带货26万实洋。还有机械工业出版社官方抖音直播间在2021年“双11”期间,实现3天带货66万♎实洋。同时,果麦文化7300万用户量的私域矩阵也不断助力其打造爆款。

机械工业出版社直播团队在2021年天府书展现场直播
从“借力”到“具力”,出版业不仅持续适应科技迭代和市场变化𝐆,还能融会贯通其他行业案例,“盲盒卖书”“读书游学”“跨界联动”等创新营销应有尽有,更有在菜市场举办发布会的大脑洞创举。流量在哪里,出版业的营销发力点就在哪里。
解码十年阅读轨迹,需求决定市场
畅销书反映了某一时期大众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品味。这十年,畅销书主题、品类的不断丰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成为🔜当下图书市场生态向好的表现之一。
大众阅读需求更加多样,内容选择日趋多元化。2012年莫言因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丰乳肥臀》一度脱销,在获奖当月,莫言的作品就卖出了86万册;另外孙家裕等人的作品♌“大中华寻宝”系列,用漫画的形式为青少年读者传播知识内容,也成为了当年的代表作品,且后续作品本本畅销;2013年,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引领“温暖治愈系”风潮,大冰、刘同、卢思浩等“暖男”作家的作品均霸榜一时,如刘同的代表作《你的孤独 虽败犹荣》(2014年),大冰的《乖,摸摸头》(2014年)、《阿弥陀佛么么哒》(2015年),不论从文字还是封面的装帧设计都令读者耳目一新。

2015年,《秘密花园》将全球爆火的涂色书引入国内,一时间,市场上各种涂色书层出不穷。坊间传闻,光《秘密花园》的盗版书就销售了600万册。同年,中信的《从0到1》出版,开启了经管类图书的畅销新篇章,中信也由此更加奠定了在经管细分市场的“龙头”地位。2016年,🌃《岛上书店》和《解忧杂货店》两部引进版作品爆火,东野圭吾开始在国内“热”了起来;2017年,“半小时漫画”系列风靡全网,该系列用漫画的形式生动地讲述了历史学、经济学等严肃的学科知识,成为了全网畅销系列。

2018年,《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火”了,学术大众化的潮流由此而始;之后,戴建业、罗翔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收获了一批年轻读者。2019年,麦家出版了《人生海海》,成为当年最畅销的长篇小说之一。2020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版;2021年,经典巨作《百年孤独》迎来简体中文版出版十周年及畅销千万册庆典。
在近些年的图书零售市场上,我们看到,除了《百年孤独》,《活着》《平凡的世界》《三体》《红星照耀中国》等出版了💦多年的经典之作稳坐畅销榜前10名。
IP改编和网络红人作者成为畅销书新密码。前些年,由影视剧和综艺节目改编的衍生作品也在当年创造过傲人的成绩,前者以《琅琊榜》(2014年)为代表;后者以《国家宝藏》(2018年)为代表,这类图书自带流量,往往能取得比较可观的市ꦬ场表现。另外,在大众传播媒介兴盛的最初的几年中,电视节目主持人和娱乐明星是畅销书的主力之一,名人出书蔚然成风。如白岩松的《白说》、刘若英的《爱情》等。
而近5年,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新媒体平台的兴起,网络上涌现✤的越来越多的意见领袖成为了畅销书作者。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拥有一批忠实度很高的ꦰ粉丝,因此也被出版机构所关注。
心灵励志类图书热度不减,成为畅销书的常驻品类。回顾十年🍷畅销榜,可以发现,虽然畅销书的主题逐渐多元,呈现方式逐渐多样,但心灵励志类图书持续受到读者追捧。十年来,心灵励志类图书市场逐渐由自我审视和心灵修养转变为如何与外部世界向恰。

如以《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九型人格》为代表的心灵励志类图书走红💖反映了大众在快节奏的社会工作生活中的心理需求,而后又有如《人间值得》(2019年)、《被讨厌的勇气》(2020年)等作品的出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被视为近两年心灵励志类市场的现象级畅销书,根据开卷数据,截至2022年8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2༺020年中译版)销量逾300万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罗伯特·戴博德/著,陈赢/译;天津人民出版社,果麦文化 出品
※这十年,出版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日前发布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对文化产业提出了5点要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实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商务君最新上线“出版私房课·视频课”
”从0到200万,抖音实战策略全公开!“
欢迎订阅!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