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家伙,我们现在的电视剧真是越来越神了。
奸商、毒贩都能被塑造成民族英雄。
看来秦桧翻身的日子也不远了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广州十三行和伍敦元其人。

其实“十三行”的概念由来已久。
早在明朝时,各国前来朝贡的船只都会聚集到广州。这些船只除带贡品来外,还会带来很多其他货物直接在当地开卖。
大明朝廷为了方便管理,就下放了专属经营权给一批商人,这些商人经营的机构被称作“牙行”。

后来清廷在广东地区成立海关时就沿袭了明制,管这些“牙行”称作“十三行”。
(“国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舵),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粤海关志》 梁廷枏(清道光))
为什么“广州十三行”能做大,而不是其他地方的商人呢?
咱们之前讲鸦片战争那期讲过,郑克爽降清后,清朝解ꩲ开了海禁,当时设置了四个对外通商的口岸,分别在今天的广东、福建、浙和江苏(或上海)。被称做“四口通商”。
后来因为大清缺乏管理经验,导致这几个口岸的关税不一样,英国人就抓到了这个漏洞,他们舍弃了距离更近的广东,而是转向去了浙江。这里关税更便宜不说,离丝绸和茶叶的产♔地也更近,进货价也会更便宜。

再后来清廷也反应过来了,并于乾隆年间下令,关闭了除广东外的一切口岸,这个就是“一口通商”。
其他口岸一关闭,那些在广东有特许外贸经营的商家就赚大了,相当于国家帮他们实现了ꦑ垄断经营。而且清廷还将权力下放,他们不但能代朝廷收税,还能管理那些来华贸易的洋商。属于𓄧半官半商的性质。

另外,名字虽然叫“十三行”,但并不是只有十三家,这个“十三”只是个概念称呼。
从康熙在广东设置海关开始,获得特许经营权的行商数量就没有过定数,最多的时候有26加,最少的时候只有4家。


其中实力最大的一些,如卢家🍸的广利行、潘家的同文行、叶家的义成行,以及咱们今天的主角,伍敦元所领导的怡和行。

伍敦元本名叫伍秉鉴,算是个“行二代”。
他家的行商地位是他爹留下来的。
客观讲伍秉鉴在做生意这一道上很有能力和眼光,在洋商圈里声誉也非常好。
经营茶叶生意时,为了保证品质,他在武夷山收了大片的茶园,算是投资上游产业。由于品控做得好,怡和行的茶叶在国际上很有市场。

在投资方面,伍秉鉴也非常有眼光和魄力。在当时那个美国在哪都没多少人知道的大清朝,他居然跑去美国投资。他投资的保险业和持有的铁路债券每年🍬能为他获利20多万两白银。
他还在美国的报纸上给自家瓷器打过广告。
处事方面也非常大方,和洋商做生意的时候,对方造成的损失他不需要赔偿,🐷遇到欠自己钱换不上的他还能当着人家面直接撕掉借据。

可以说,仅作为一个商人,他是非常优秀的,甚至可以说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以至于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公布的过去1000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榜单时,把他列入其中,要知道被排进榜单的中国人只有6个,另外五个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珅、刘瑾、宋子文。

但如果只做茶叶和瓷器生意,可不能让伍秉鉴成为“世界首富”。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就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而那个时候什么买卖最挣钱呢?
当然是鸦片了。
当时伍秉鉴的怡和行作为“广州十三行”的实际领导人,自然也是最大的鸦片贸易商。
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时,光他自己就一次性的交出了1037箱鸦片。

在禁烟过程中,英国人与林则徐对抗,林则徐下令断绝补给想逼迫他们离开。
但当时自身都难保的伍秉鉴还不忘让自己儿子给英国人送食物和水。

尽管鸦片战争前后,伍秉鉴和其他十三行的商人都有捐款,但这并不是出于爱国,而是出于商人思维的自𝓡保。换句话说如果当时英国人占领了广东,清廷打来的时候,他们也一样会给英国人捐钱修筑防务,清廷如果能收复广东,他们也会给清朝军队捐ꦓ钱来确保自己家不被清洗。
就好比灾荒的时候,地主们都会出来施粥,但这也并不影响他们囤积居奇。
所以施粥的行为不是因为他们善良,而是因为如果真让那些人到了ꦰ快饿死的边缘,那自己家ꦕ就连一粒粮食都保不住了。

至于在今天的电视剧里被塑造成正面形象这种事,原🍎本我看到的时候也是满脑袋问号,但当我写这篇稿子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对伍秉鉴其人的评价多数还都是偏正面的。
这可能是远比这部电视剧更应该值得警醒的事。
参考资料:
《清代广州十三行研究》 刘燕霞
《广州十三行的兴与衰》 王树恩
《是耶非耶伍秉鉴》 莫清华
《广州十三行富商伍秉鉴》 聂作平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