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向海外的出口肇萌于唐之越窑,于南宋正式形成规模和制度,于元代形成极大规模以至于“china”开始指代中国,于明达于另一高潮。
从唐代开始,余姚上林湖后来居上,基本成为了越窑的代名词。余姚市现在属于浙江省宁波地区,在绍兴上虞以东,即武德四年隶属越州都督的“姚州”。这说明从唐代起,越窑的生产中心就开始了向现在宁波地区的东移。另一个发现唐代越窑窑址比较多的地区,是现为宁波市鄞州区的唐代鄞县,它又在余姚以东。这一越窑生产区的明显东移,无疑指向的是宁波的出海口。也就是说,从唐代开始,瓷器的运输水路不再限于内河而发展到了海运,同时也说明:唐代的越窑青瓷,必然已经开始了向海外的出口。唐代宁波(时称明州)这种出口港的萌芽,无疑是宋代明州市舶司的缘起。也是元代以后,闽瓷和粤瓷两大瓷系,依托出♑口口岸而形成的历史源流所在。

挣世界的钱
绍兴十一年宋金议和,宋以五十万岁币(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以及舍弃中原的代价,获得了“和平”。这个价码比以前支付辽国的成本高了67%,但与当年比,国土却几乎少了一半。同时,半壁江山要养活的官僚体系与军队体系并未见小。徽宗大观四年,宋王朝在籍的有2088万户,高宗退位时的绍兴三十二年,宋王朝的在籍户数是1140万,看来半壁江山确实等于半国之人。但是,半国之人要承担的却依然是几乎整国成本。𒆙这样,形势就迫使南宋朝廷必须比北宋朝廷更会挣钱。这一点上,我们🌳要公正地评价一下南宋统治阶层。他们并没有同其他时代的同行们一样,纯打百姓的主意搞“竭泽而渔”,而是继续在商业上挖潜,在贸易上开新路。这条新路就是开拓对外贸易,并获取外贸税收。
宋代的海外贸易主要通过市舶司这个机构来进行管理,市舶司全称提举市舶司,在宋史食货志中这样描述它的职能。《宋史·卷一百六十七》:
提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
这个机构设置于宋朝控制下的沿海口岸城市,本身的初始功能主要是管理进口,也就是管理“蕃货海舶征榷”事务。它的机构在两宋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
元祐初,诏福建路于泉州置司。大观元年,复置浙、广、福建三路市舶提举官……建炎初,罢闽、浙市舶司归转运司,未几复置。绍兴二十九年,臣僚言:“福建、广南各置务于一州,两浙市舶乃分建于五所。”乾道初,臣僚又言两浙提举市舶司抽解搔扰之弊,用言福ꦰ建、广南皆有市舶,物货浩瀚,置官提举实宜,惟两浙冗蠹可罢。从之。仍委逐处知州、能判、知县、监官同检视,而转运司总之。

宁波博物馆藏宋代明州市舶司公凭
总的来说,两宋主要的市舶司设置于两浙路、广南东路和福建路,具体地说也就是温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泉州、广州等处。后两浙路市舶司被罢,则南宋主要的对外贸易管理口岸,在于福建路泉州和广南东路广州两处。宋代承袭唐代对于外来物的喜爱,每年要进口大批的“蕃货”,如:珍珠、龙脑、乳香、犀牙、紫矿、檀香等。💧市舶司负责对这些进口货物进行检验并征收进口税,税率依货物的贵重程度有🌳高有低,通常设定为10%,最高至于20%。此一项税收,给宋朝廷带来不小的财政收入。绍兴七年,市舶司收入计一百万缗,至绍兴二十年,该收入已增至二百万缗。

宁波博物馆复原南宋明州市舶司贸易图景
市舶司收入看似不小,但宋朝付出的代价亦不小。《宋史·卷一百八十六》:
南渡,三路舶司岁入固不少,然金银铜铁,海舶飞运,所失良多,而铜钱之泄尤甚。
我们知道,在国际贸易中出现货币的净流出,一定是因为贸易逆差,说白了也就是买别人的东西远多🍨于卖给别人的东西。这无疑是危险的♎,因此,南宋朝廷采取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举措。《宋史·卷一百八十五》:
(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臣僚言以金银博买,泄之远夷为可惜,乃命有司止以绢帛、锦绮、瓷漆之属博𓃲易。
这也就是宣布采用易货方式进行国际贸易结算,用以支付进口货款的国内商品为:绢、帛、锦、绮、瓷器、漆器。我们不知道南宋采取这个措施,是否只是出于遏制金属货币流失的考虑。但它确确实实对南宋的对外贸易起到了强心针的作用,可谓事半功倍。同时也为未来六百年里,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的优势地位奠定了基础。这个举措,意味着宋朝将自己的内需强行转化成了他人的内🌳需,也就是自己的市场。
宋朝进口大量的“蕃货”是因为国内的需求,当采用纺织品和瓷器等作为主要结算工具进行支付时:一方面保护了本国金属货币不外流(宋朝发行了大量纸质货币,一旦贵金属外流,纸质货币失去足额担保物,国内经济体系必出大乱);另一方面,将国内的商品强行出口,等于把进口额转化成了国内相关产业的销售额。不但贸易逆差瞬时消失,且国内经济总量马上增加相应数值。况且市易务这一国有垄断机构,一定可以在这两次货物转化中给🌞朝廷赚取极高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举措强行培养了中国商品的海外市场,特别是瓷器消费市场,可以形成一种可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
当时的世界,大部分地区并没有瓷器消费习惯,因为瓷器过于贵重而他们又不会生产。成书于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的《诸蕃志》中,记述了登流眉国,也就是现在的马来西亚马来半岛,“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 。在波斯国(今伊朗),只有国王才用得上瓷器来盛饭。渤泥国(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记载,他们饮食也不用器皿,用树叶一捧就开始吃,吃完就把树叶扔了。这些瓷器贸易的广大“处女地”,就因为嘉定十二年的这个举措,而得以被开垦🌊。瓷器因易货而输入各个地区,自然从当地上层开始培养出瓷器的使用习▨惯,从而开拓出极为广大的市场。从元代到明、清,中国瓷器成为风靡世界的商品,成为中国的贸易利器,甚至“china”最终变成了中国的名称,都应该溯源于南宋朝廷的这一决定。
《诸蕃志》一书的著者是赵汝适,此人本职就是福建路市舶提举,因此此书就成为研究南宋对外贸易的最完整文献。书中列举了大量用瓷器进行“博易”的贸易项目,涉及的国家与地区有十五个,包括如今的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坦桑尼亚等。涉及的瓷种主要有青瓷、青白瓷、白瓷等。这些项目所带来的巨大订单,就让这些瓷种的产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龙泉窑。
南宋在温州设立市舶司以后,为龙泉产品的外销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龙泉窑群大都分布在瓯江水系河流两岸,大量的青瓷可以沿着瓯江、松溪顺流而下运抵温州,再由温州市舶港运销海外。两浙路罢市舶司后,龙泉窑产品继续通过泉州市舶司外销。据统计,其外销的国家有日本、朝鲜、埃及、菲律宾、越南、缅甸、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南也门、斯里兰卡、巴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苏丹、坦桑尼亚等地。值得一提的是北非的埃及,是出土宋代龙泉青瓷最多的国家。龙泉瓷到了埃及也就意味着到了地中海沿岸ꦅ,跨越地中海就是欧洲。这离元代龙泉青瓷在欧洲上流社会大行其道,成为中国瓷器代🔜表已经只有半步之遥了。

浙江博物馆藏南宋龙泉窑青瓷刻花粉盒

浙江博物馆藏南宋龙泉窑青瓷龙瓶

浙江博物馆藏南宋龙泉窑青瓷刻弦纹瓶
龙泉青瓷引领的对外瓷器贸易,不但让它本身成为最大的瓷系和青瓷掌门人,也带动൩和催生了福建路瓷系的诞生。现在中国瓷器的另一主产区福建,就在此时起步。应该说,当中国瓷器开启了销往世界这一新时代时,龙泉窑是当之无愧的领军者。也因此,在景德镇这个“瓷都”出现之前,龙泉应该是中国的第一个“瓷都”。
以上的事件及其引发的制度变化皆发生于元初,也就是从最早的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到最晚的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之间的34年间。这样,从元初开始,元朝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外贸体系,在之后的数十年里,这个体系管理和支撑了愈发规模庞大的对外贸易。🦄这种大规模的对外贸易中,瓷器是绝对的主角,元帝国也因此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瓷之帝国。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