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五粮液、习酒……这些高端白酒耳熟能详,许多人知道产自哪里,但其酒瓶来自何方,却鲜有人知。
要说答案,肯定少不了醴陵市孙家湾镇孙家湾村。因为这里汇聚了“银和”“新世纪”等一批陶瓷酒瓶行业龙头企业,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各类酒容器🌃超8000万件,被誉为“中国酒容器之乡”。
孙家湾村共有20家企业,年工业总产值6亿元,不仅本村劳动力全员就业,还产生虹吸效🔯应,为湘赣边区村民提供了🤪数以千计的工作岗位;村里6成以上家庭购置了小汽车;去年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远高于同期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堪称“醴陵明珠”。
一只只色彩斑斓的酒瓶,承载了3900多名村民的富裕生活,源源不断地溢出绵绵醇香。

找好定位 发展特色产业
从省级贫困村到远近闻名的工业村,这样的转变,村民们都说归功于上任村党总支书记叶志钢,他提出了“工业兴村、产业致富”的思路,找꧙准♋了路子。
“2005年,三个村合并成新的孙家湾村,当时一穷二白。办过企业的叶志钢书记提出要用好紧挨106国道的交通优势,招商引资,改变落后局面。”孙家湾村党委🐼书记叶海涛说,当时正逢陶瓷酒瓶行业蓬勃发展之际,一批企业急于新建厂房扩大生产,但进园区门槛较高,村里拿出了低廉的土地价𒉰格和保姆式服务。
“筹资千万元硬化村组道路,改电通水通气,帮企业跑部门办手续……”说起村里的创业史,叶海涛如数家珍。
2006年,孙家湾村首家大型陶瓷企业——湖南银和瓷业有限公司投产,随后,村里因势利导,引进🌌企业,培育产业。如今,这里共有企业2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有2家,实现了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粥多僧少” 劳动力都有岗位
选泥、做坯、修坯,在“银和”的生产车间里,村民周云新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劳动。从2008年开始,ꦑ他“洗脚上岸”,进厂成了一名工人,生活从此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去年,他花90多万元,购置宅基地建了新房,三代同堂,美好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村💖里的企业,可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但全村的劳动力加起来,还不到20🧜00人,还要去临近的镇村招人。”叶海涛自豪地说,“只要有劳动能力,就能在村里找到工作。”
因为一只酒瓶,孙家📖湾人过上了令人艳羡的生活。村民谭可方说,“前厂后家”,孩子就在身边,下了班还能种菜喂养家禽,极大降低了生活成本。
近年来,企业反映用工紧张。孙家湾村积极协调,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到邻近的镇以及萍乡市湘东区、芦溪县等地去招工,缓解企业用工难题。
工资支出 最高占比超四成
“在乡里每个月✅能够拿到7000多块钱,很知足了,日子也好过。”周四海是醴陵市国友陶瓷厂的一名泥浆师傅,其妻和母亲,都在该厂上班,一家三口每月收入近2万元。
市面上常见的酒鬼系列酒,其酒瓶大多🧜数来自这儿。该厂法人代表曹文说,工厂有120名工人,其中9成是本村村民。三年来,工人工资保持了年均10%的增速。꧟“工厂销售额40%多用来发工资,这个比例是偏高的。”他说。
“银和”是习酒、湘窖等白酒品牌💙的合作伙伴,业内称之为“头部企业”。据介🐭绍,今年年产值可达2亿元,其中6000多万元用来发放员工工资。
“这是一个富民产业,黄土变黄金。一个酒瓶企业,工资支出占比达到了3到4成。”叶海涛表示。
村里一家合作社将全村90%的土地统一经营,村民除专心到工厂上班挣工资外,还有土地流转费。
“精神共富” 新生活有了好盼头
如何让腰包鼓起来的村民,在工余时间有更好的精神享受,成了新一届村支两委关注的新焦点。
“村集体所有的一处仓库,每年可带来10万元租赁收入。”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陈继红介绍,村党群服务中心后面预留的♏30亩空地,将打造成文体广场、公用停车场和农家休闲基地,其中计划投资300万元建设农家乐,以村集体的名义运💙营,提升“造血”功能。
这里的企业,多年来和村里携手共进,也期待“反哺”乡村。“银和”负责人称,“想带个头,和镇村一起⭕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展示酒瓷文化的文旅环境。”
明年,村里将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邻里节”等活动。“我仿佛看到,村民们在绿树成荫的广场里散步、健身,充满欢声笑语……未来的孙家湾,一二三产ꩵ๊融合发展,一定会更加令人向往。”陈继红笃定说。

策划/谢中良 尹二荣 执行/株洲日报
记者/尹二荣 刘毅 通讯员/廖建翔
编辑/筱安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闻热线:17352733309(吴记者)、15907333036(舒记者)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