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世忠 刍人
一个贫穷的农家子弟,怀揣脱贫致富的梦想,19岁南下广东中山打工,养猪喂鱼,车工掌厨。遂开张饭店,小店炉火熊熊,川菜飘香、生意风生水起,日子日渐丰润。泸县石桥探亲,目睹家乡优质大头菜如垃圾倾倒,锥刺于心,一念之间,顿ꦏ生意变。

创始人罗淮良总经理
他毅然放弃饭店经营,转行销售家乡大头菜,为老乡排忧解难,创收增收。纵身商海,左冲右突,崛地而起,伤痕累累,血本无归,不折不挠,洞开市场,直到家乡基地大头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他四下寻找保供大头菜的生产基地,邻市盐都贡井区成佳镇连片郁郁葱葱的大头菜进入视线,激动难抑。他ꦗ决定离开家乡,扎根成佳沃土创业,将腌制大头菜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坚持传承与创新,苦心经营,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应运而生。“龙须淡口”、“盐帮老坛”、“成佳”、“泰福”商标陆续注册。
2017年,贡井区政府申报“成佳大头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须淡口腌制技艺列为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守初心,历经18年的探索和实验,一个农家子弟实现华丽转身步入工匠之门,成为非遗传承人。泰福公司大头菜年销量从一千吨到两万吨,年产值实现6000余万元。成佳大头菜品牌闪耀巴蜀,畅销长三角、珠三角等十几个省,香飘神州。
好奇者问,“泰福”创始人罗淮良走过了怎样一条曲折坎坷之路呢?他如何打开工匠之门呢?
挖穷根离乡千里 打长工志在脱贫
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南麓,从赵镇到河口的沱江,奔流488公里后流入泸州境内,经胡市镇,左纳濑溪河,经安宁镇、红星街道,在小市街道东南,转身就浩浩荡荡地投入长江的怀抱,胡市镇是沱江流域尾端的一个重要的集镇,古老的水码头仍然舟楫繁忙,机动船渡送往来百姓、运送物资。濑溪河汇入沱江处,水面开阔,烟波浩渺,水鸟翱翔,浊浪排空。胡市镇历来水陆两通,交通发达。后来泸县政府迁往福集镇,使得古老福集镇焕发生机。
离县城福集镇33公里的石桥镇,地处四川省泸州市北部、泸县东北部,处于四川和重庆两省交界地段。与重庆市荣昌县双河镇接壤,ꩵ这是一个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带,依靠耐以生存土地,世世代代的农民早出晚归,勤扒苦作,一年挣到头就是个勉强糊口。
1970年7月,夏蝉的嘶鸣主宰了乡村田野,一冲又一冲的水稻正在灌浆散籽,焦黄的苞谷叶在风中舞动,随处可见夏旱受灾的印记。山腰上,散落在山坡的几家农舍,房前瓜藤缠绕,屋后竹林葱茏7月25日这天傍晚,罗家低矮的瓦房里传出婴儿的啼哭声,罗家喜添第三个男丁,祖母喜出望外。她对一旁沉闷不语的父亲ꦚ说,愁啥呢?人来到世上,老天爷就给了一碗饭吃!愁眉不展的父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父母给三儿子起名罗怀良。

万米大头菜走廊
三兄弟和幺妹四子妹一天天长大,两个哥哥已发蒙读书,紧接着罗怀良也到了发蒙的年龄。生活为艰的罗家,为兑付孩子的报名费只能靠东挪西借,总算勉强能让孩子们返校读书,为两三元的一期学费,父母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家养几只母鸡下的蛋买了只够换回煤油、盐巴等日常必须,遇上三病两痛只能找一些草药对付。夏天一天可以吃上三顿粗粮,到冬天红苕当主粮每天吃两顿,咸菜也当半顿粮。
记忆深处,母亲的手工扑大头菜,成了罗淮良少年时最爱的零食。父母给怀良上户的时候,户籍人员把“怀良”写成了“淮良”,罗淮良的名字就此定了下来。十六年光阴倏忽而去。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罗淮良的个子长高一大截,花脸光屁股小孩变成了高鼻梁、大眼睛的白面少年。初中毕业罗淮良才16岁,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早熟懂事的罗淮良主动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回到老家分担承包地里的农活,成为家里年轻的劳动力,跟随父母下地干活,稚嫩的肩膀担起生活的重担,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细皮嫩肉的罗♒淮良变得黝黑壮实,三年劳作锻就了罗淮良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
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十分活跃,发家致富的梦想在乡间流动。俗话꧑说,穷不丢猪,富不丢书,随着粮食的丰收,发展家庭养殖,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做转手生意的农民各显神通。可是单靠种粮,有限的土地制约了创收的空间,富余的劳力在农闲时间有的进入集镇揽工挣钱,有的从事第二、三产业摆摊、开饭店或经商,个𒉰体户、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沿海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兴办企业,大小工厂劳力需求量猛增,沿海火热的经济活力吸引了经济落后地区的富余劳力的流向,于是一波又一波的打工潮席卷了全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中期,祖祖辈辈依靠土地维持生存的农村人纷纷奔向沿海城市,实现进厂上班,拿薪酬梦想。
1989年春,罗淮良如许多年轻农民一样,卷起被卷,拎上换洗衣裳,踏上了打工路,来到(达)广州省中山市落脚。初来经济发达的地区,罗淮良四处寻找工作,只要能对付工资,再苦再累的活都不嫌,他去养殖场养猪养鱼,🌠去制衣厂做工,甚至到酒店帮厨,满负荷地干活挣钱,省吃俭用,谋划未来的出路,苦中作乐的日子,他坚定自己的信念,积攒一笔钱,自己开店做生意,自己当老板。
随着罗淮良对餐饮行业的熟悉,他结束了六年的打工生涯,用自己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在中山市四川打工人密集的地方,开起了川菜馆子,张起20来张餐桌꧑,自己亲自主厨,接待着来来往往的四川打工人,饭店生意逐渐走上正轨,月营业额从几千到4万左右,川菜馆生意火爆。1997年,罗淮良遇上了心爱的姑娘,在异地他乡他们结为夫妻。从开小饭馆开始不断做大,后来开起了大酒店和分店,经过多年的打拼,异乡创业的他生意做得可谓风生水起。一个偶然的就会,让罗淮良彻底改变了坚守餐饮生意的主意。
2002年秋天,罗淮良回到老家探亲,他看到乡亲们大面积种植的大头菜,由于信息闭塞销路不畅,导致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大头菜滞销,成品大头菜几分钱1🦩斤也没人要,泥泞的公路两旁,大头菜像垃圾一样倾倒后腐烂。
罗淮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连续几日辗转难眠,昔日同父老乡亲日夜辛苦劳作的情形浮现在眼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艰难🗹走出去的他,怀着赤诚善良和感恩之心,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做点事,把乡𒉰亲们辛苦种出的大头菜卖出去。
正如诗曰:他乡一曲少年郎,如梦如烟各一方。夜饮清茶心对月,车车驰骋是家乡。
转身销售大头菜 供不应求再创业
在广东中山开饭馆多年,罗淮良经常到
各农贸市场买菜,利用对各市场比较熟悉的优势,为老家亲戚朋友卖大头菜物色经销商,常常骑自行车奔波于各乡镇赶场了解第一手信息,为他们提供信息和服务,得到了老乡们的认可。这次看到老家的情形,他决定加入卖大头菜的行业。为解乡亲们的困难,说干就干。10月1日他组织收购了20吨大头菜发往广东省中山市销售。起初,罗淮良组织了销售团队,由兄长罗载德、老𒁏乡刘学兵、王春燕、关志刚为销售组长,每人带领3至5个业务员踩着自行车分区域开发市场,ꦗ正当大家上路的时候,哪知由于不懂保鲜技术而变质,第一车货就血本无归。亲戚朋友都劝他放弃,然而当他看到乡亲们期盼无助的眼神,心有不甘的他选择了坚持。
从2002年秋到2003年底,一年多的时间一直在亏损,身心疲惫资金短缺有时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请不起业务员,就自己骑着摩托车在中山市、江门市、顺德市、佛山市、广州等地起早摸黑跑业务找客户。请不起搬运就自己上下货,白天车多影响交通,卸货一般要在夜晚,从凌晨卸货到第二天天亮是常事,一整车25吨货要花5个多小时才能卸完,每次卸完一车货,汗水和泪水都会浸透全身。每当说起那段艰难的岁月,罗淮良眼里总会噙满泪花。真是“血本无归终不悔,一片丹心为乡民”!艰难的付出总有回报!不断的坚守终有收获!销路不断扩展,销量大幅度提升。泸县老家的大头🅠菜已无法满足广东市场,他在四川、广州等地找货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自流井源渊井老菜市场,古法扑大头菜的醇香引起了罗淮良的好奇,罗淮良刨根问底,从咸菜摊贩口中打听到了荣县成佳镇大头菜基地,他急急忙忙地跑到自贡市贡井区和内江威远县交界的处的荣县成佳镇。
此时的成佳镇地处自贡西部,处于乐山、内江、自贡、宜宾连接线中心点,距自贡中心城区仅16公里,305省道贯穿全境。全镇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平均海拔350米,地处浅丘,土壤属灰棕紫泥,红棕紫泥田土。幅员面积74.14平方千米,东与贡井艾叶、建设两镇接壤,南与荣县白庙镇接壤,西与荣县的双石镇、章佳乡相邻,北以中漠河为界,与威远县的镇西、🍌向义两镇隔水相望。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8℃🎉,年降雨1000毫米左右,无霜期为325天。
罗淮良终于找到了土壤气候适宜于大头菜种植基地。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困扰自己半年之久的问题终于找到了突破口,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一下子变得沉沉甸甸,灰蒙蒙的天空洞开一道口子,投下一缕熹微的阳光。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跑市场,建基地,传承老工艺,创新开发新工艺,罗淮良的大头菜生产销售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罗淮良与长兄罗载德在威远县创办了德良咸菜加工厂。次年成佳镇划归贡井区行政区域。罗淮良始终在销售前沿,负责整个加工厂的大头菜销售。其兄载德担任厂长。2007年,罗淮良在贡井✨区成佳镇杨柳村七组ꦦ扩厂迁建自贡市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
厂房占地从当初的1▨5亩,发展到现在的70亩,生产及办公用房13000多平米,拥有6000吨容量的窖池,1200吨冷库,销售大头菜从当初一年1000多吨,发展到现在年销售达20000吨,产品远销长三角、珠三角等十几个省区。现已成为自贡市成佳大头菜最大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罗淮良已真正成为了自贡市😼贡井区“成佳大头菜”推广第一人!
传承古法腌制技艺 大步跨进工匠之门
成佳镇在清朝时期隶属荣县,在清道光二十五年重修的《荣县志》“物产”中有“大头菜,芜菁属,一曰大根菜。系有盐其苗腊其根以嫁女者。储至百年不朽”的记载。成佳大头菜腌制技艺随千年盐都和巴蜀荣州之佛教得以传承,大头菜作为众僧的主要斋菜,是众僧在枯菜季节拌饭的主菜。清道光二年(1822年),荣县饶家寺建立(今成佳镇杨柳村6组),饶家寺位于中溪河畔盐煤古道旁,它作为承接荣县公井(今贡井)与四房冲煤矿(今威远)的盐运与煤运主要途经站,历年香火兴旺,盐煤古道客商常于寺庙食宿,盐煤客商们有时送点燊海井和大公井的井盐和威远的煤给寺庙,大头菜就是用当时自贡盐商送的的井盐腌制,井盐是采用深千米的卤水熬制而成,井盐特殊的工艺特有的元素确保了大头菜的鲜脆浓香。《华阳国志》有李冰在蜀“穿广都盐井诸陂池”的记载,将千年的自流井盐用于腌制大头菜,奠定了大头菜精良的品质。成佳大头菜随千年盐都自贡荣县之佛教圣地传承,巴蜀高僧积淀,以贡品井盐辅之。其质“麻辣鲜香”、“脆甜色润”,为上至嘉州(今乐山),下至渝州(今重庆)的川南盐煤古道商津津乐道,赞不绝口,是四川自贡地区知名特产之一,是自贡地区家喻户晓的拌嘴零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千年井盐成就了成佳大头菜的辉煌传奇。有诗曰:秋种冬成菜,大头黄土开。陶缸聚灵气,口口淡香来!

传统大头菜腌制场景
罗淮良虽然文化不高,但对大头菜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品牌建设极为重视,在中山创业之初,当时卖的大头菜都是带须的,中山本地人很喜欢,美其名曰“龙须”,罗总很受启发,企业第一个商标注册就是“龙须淡口”。后来又注册了“盐帮老坛”、“成佳”“泰福”四个商标。“龙须淡口”2012年获“自贡市知名商标”、2013-2014获四川省名优产🔯品推荐目录;“盐帮老坛”于2015年获“自贡市知名商标”。
罗总说成佳大头菜要做大做强,不仅要重视传统工艺,更需要科技创新。从大头菜的种植到成品出厂销售,罗淮良一直领跑在实验创新路上,从新建扩建标准发酵池到冷链发酵,让种植户告别了土坑腌制的不卫生不科学不稳定的困境,改建晾晒设施,从竹子架到木头架到砌砖柱,从焊接铁架钢架到目前修建的万米晾晒长廊,不知花费了罗总多少心血。
目前,泰福公司在发展大头菜产业上已具备三大技术优势: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成佳大头菜腌制技艺源远流长,龙须淡口腌制技艺已是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制作利用自然风干,手工分切、碾压辅料及扑坛发酵腌制,其选料精良,工艺独特,口味集麻辣、鲜甜、爽脆为一体。质地嫩脆、酱香浓郁、咸中有甜、甜中有鲜、鲜中有味。久吃去油腻,风味独特,具有一种特殊的鲜香气味,能增进食欲,符合大众口味。二是冷链发酵保鲜技术。采用꧃低盐低温冷藏发酵,冷藏保鲜,公司已获得冷链发酵保鲜发明专利,低温低盐冷链发酵保持了产品的原味天然,清🏅鲜脆爽,确保产品绿色健康的特性;低盐腌制杜绝了传统高盐腌制脱盐产生大量污水的排放,比传统腌菜降低70%-85%的用盐量,减少80%-90%的污水排放量,确保产品加工环保节能。三是引进了自动罐装新技术。公司在前端的清洗及最末端的调味灌装引进了高新技术,巴氏杀菌线每小时的产能达2吨,自动灌装机每分钟可以分装120包,建成了两条自动灌装线,合理化的生产流程,产品一次性成型生产,为实现无人化、智能化生产加工开启了通路,大大提高了产量,让大头菜产品大量走向更广的市场。罗淮良洞开了工匠之门。
他说成佳与内♑꧒江威远的中溪河一带的大头菜品质是四川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的,这不仅仅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水资源,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盐文化,更有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大力支持。
十八年弹指一挥间,罗淮良在推广成佳大头菜的道路上辛勤耕耘,不断壮大,收获满满。公司大力实施“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大头菜种植基地面积达2.3万亩,带动农户5000余户。同时,大头菜种植产业以专合社种植基地为核心,向周边乡镇延伸,已经覆盖贡井区、荣县、威远县等3个区县的成佳、白庙、龙潭、章佳、双石、望佳、古文、向义、新店、镇西等20余个乡镇。“龙须淡口系列”多次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海全国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成都糖酒会、农博会、广州中小企业博览会、上获得好评;“龙须淡口菜腌制工艺”获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贡井区政府申报“成佳大头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贡市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的生产加工工艺作为主要申报材料。在大头菜产业摸爬滚打近20年的罗淮良已是大头菜腌制技艺和品鉴方面的专家,2012年获得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颁发的“四川省泡菜感官鉴评省评委”证书。回想走过的路,罗淮良淡淡的说:“从小生ꦛ活在农村,常常背着书包光着脚在泥泞的山路上每天走几公里读书求学,父辈的吃苦耐劳早已植入脑海,为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也能坚持,一个农民的儿子能为父老乡亲尽些微薄之力感到欣慰。成佳大头菜产业发展有如此规模,是与各级政府领导长期支持帮助分不开的,与立足于农村的耕耘者辛勤劳作分不开的,𓄧与大头菜专合社的指导帮助共同努力分不开的,我只做了微不足道的平凡事不值得宣传”。谦虚质朴的话语,见证了一个农民子弟的赤子之心。
回首创业之路,罗淮良总经理脸色凝重。那时四周的村道还是泥巴路,每到收获大头菜的季节,菜农只能靠肩挑背磨交售,遇上雨天,村道稀泥烂窖,无法通行,为方便当地菜农交售大头菜,公司先后买了四台1万元不到的二手货车,开到晴通雨阻的村道断头路收购大头菜。在泥泞的村道上,公司冒着翻车的危险,有时通宵达旦爬行在村道上,就是不让菜农大头菜烂在土里,不让菜农受损。公司没有流动资金,区委区政府为𒉰公司担保贷款,解决燃眉之急,杨柳村留守老人80多岁的婆婆去年收获一万多斤大头菜全部卖给公司,收入8000多元,2007年,60岁的大头菜专合社主任张泽光,一直在公司工作到80多岁才退休。产业兴邦,产业富民,大头菜产业的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威远新店镇石子村两公婆种植大头菜50多亩,收入6万多元;成佳镇的钟诚、花椒村原村主任各种植20亩,收入均在6万元以上。大头菜种植大户甘卫兵去年大头菜收入20多万元,成为公司状元户。同时公司常年吸纳本地70多名农民务工,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2021年公司总产值达到六千余万元。
展望未来,罗淮良自信满满地说:2020年开启的四万(万坛、万米、万亩、万吨)工程,虽起了步,但离自己的设想还有较大差距。他想联合成佳十几个种植大头菜的村,以成佳铁桥村为起点,沿中溪河畔经红关桥、木桥、金大桥、天新桥打造万米大头菜古法风干晾晒长廊,重现大公井至威远四房冲煤矿的盐煤古道,古道与大头菜风干晾晒景观相结合,融入千年盐文化和饶家寺佛教文化,辅以河畔自然景观,打造世界最长的自然风干晾晒长廊,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以长廊为纽带,多点展现天心桥纤夫号角,昔日码头运盐场,复古饶家寺庙,体验古法腌制技艺;以花果山为起点连接杨柳、徐家、双观、祥龙、晏家、铁桥等村开辟第二纵轴,贯穿河畔风情长廊,形成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的现代化产业园区;让电商入驻,淘宝、天猫、京东、微信、抖音等平台全网覆盖,让成佳大头菜核心区ꦡ真正成为“产、观、品、体、游”的网红之地,向游客展示万坛古发酵场,智能化加𝓀工区、万吨冷链发酵区,千亩有机蔬菜区,万亩果蔬融合观光区。

丰收场景
罗淮良总经理说,我们持续奋斗,努力将成佳大头菜做成“涪陵榨菜”、“老干妈”享誉神州大地的中国名牌产品。正如泰福公司生产车间墙上的标语:“以奋斗为本,🦹奋斗到感动自己,拼搏到无怨无悔!”“泰润天下,福泽万家。”这是泰福公司的企业灵魂,也是罗淮良先生创业的初心。一个传承创新腌制大头菜的工匠,屹立在成♏佳镇这片热土上。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