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才刚开始,购物节的氛围就拉满了。
不知多少人黑着眼眶熬着夜,付完一个个订单尾款。也不知多少人为研究满减凑单,掏出了许久不用的纸笔。


在“网购”被比作“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当下,类似双十一、618这样因买买买而生的节日并不少。
古代虽然没有双十一,但人们购起物来却一点都不含糊。


在北朝民歌《木兰诗》里,替父从军前,花木兰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买买买: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里所谓的 “市”,跟“集、墟”等类似,都是古人在某个日子,聚集到一个固定场所、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
在古代,商品流通较慢,人们为了更愉快地买买买,便约定好了一个时间——集期,每半个月或一个月,聚在一起进行商品的交易买卖。

▲太平风会图 (传)(局部)
元 朱玉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集市”也可以叫作“墟市”、“集墟”,不同地方的称呼有所不同。
这种购物集会的历史较为久远,一般认为大约起源于殷、周时期。
《易·系辞》里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集”,有“人与物相聚会”的意思。
每隔一个集期,人们便在集市上与心仪的商品相聚,即所谓“赶集”或“趁墟”。

▲《太平春市图》清 丁观鹏
在古代,无论商贩还是买家,赶集都要趁早。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柳州峒氓》里有两句诗:“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写得就是山里人赶集的情景。
生活在山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盐,都要到郡城的集市去买——
“用绿色的荷叶包着饭去赶集买盐。买好了盐,再用宽大的青箬竹叶裹着,带回村里。”

▲《风雨归村图》(局部)
明 谢时臣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而《木兰辞》里替父从军的木兰为了购物,居然得逛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位的集市。
这是因为古代还有“专门集市”一说。
在专门集市上,商家通常只销售单一品类的商品。比如瓷器、马匹、粮食、茶叶、药材、香辛料等等。
木兰所去的“市”,就像售卖不同品类商品的“购物专区”,所以她必须跑遍四个市才能把东西买全。

▲《清明上河图》(局部)
明 仇英 辽宁省博物馆藏
除了定期的“一集一会”外,逢年过节,古代商家也会集中开市。
节日里的集市,无论是品类丰富度,还是买卖的热闹程度,都比平日里要火爆许多。
如今我们常调侃“万节皆可双十一”,其实古代才叫真正的“万节皆可购物节”。
除了各类小节日催生的小集市,五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节,更是举足轻重的购物狂欢季。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而且这些重磅的购物狂欢季,还能拥有自己的姓名。
比如,春节前的购物节叫“腊月集”,春节期间的购物节叫“庙会”,元宵节的购物节叫“灯市”,七夕的“乞巧市”等。
每逢这些节日,可谓“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

▲电影《妖猫传》中的盛唐长安
罗烨在《醉翁谈录》中描述“乞巧购物节”说:
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看来这“一过节就堵车”的传统,千年前就有了。

▲太平风会图 (传)(局部)
元 朱玉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而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则描写了东京汴梁的“中元购物节”:
先数𝓡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
古时,中元节有斋会、祭祀等🐷活动,人们要准备祭祀用品,因此中元集市的热闹繁盛程度,一点也不比乞巧节弱。
《醉翁谈录》和《东京梦华录》里提及的潘楼、东西瓦子等,算是古代固定的商圈,就像现代CBD。

▲东汉的《市井画像砖》四川博物院藏
据考证,瓦子是方形的市场,四周被酒楼、茶馆和商铺环绕,中间则有定期举办的集市。
北宋仁宗时代,瓦舍中还兴起了一个娱乐场所——勾栏。
里面设有戏台、戏坊以及供观众就坐赏乐的“腰棚”,四周围着栏杆,大的可容纳千人。

▲电视剧《清平乐》里的街头说书
每逢节日,这些商业游艺中心都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有了购物节,自然也催生出了卖家各显神通的促销手段。
古代商家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为了招揽顾客,敲锣打鼓,高声吆喝是再常规不过的手段。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很早以前店铺就懂得用“广告、海报”吸引顾客了——在门口挂“招幌”。
招幌,招牌+幌子。
招牌上写店铺名称、字号。幌子上包括店铺里出售的物品或者服务项目。

杜牧有句诗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里的“酒旗”,就指店铺用来招徕顾客的 “幌子”。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古时百姓大多不识字,很多商家干脆直接把商品实物挂在店门口。
卖鞋的挂鞋,卖酒的挂葫芦,有趣之极。

除了幌子,用竹木与彩帛搭建起来的“彩楼欢门”可谓商家广告的至尊版。
这类招徕顾客的方法一般用于酒店,越是豪华的酒店,彩楼欢门就建得越气派。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彩楼欢门
等印刷术发明推广后,商家广而告之的花样就更多了。
比如,大名鼎鼎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可算作“传单广告”的鼻祖。

▲宋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印刷广告
铜版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广告中间印着 “白兔捣药图”。下面写着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为贩,别有加饶,𝓀请记白”。
简而言之,翻译成白话:“质高价优,多买优惠!”
这张诞生于北宋时期的印刷小广告,比英国最早的印刷广告还早三百年。
其实,若真论起买卖逻辑,你会发现现代不少促销方法都能在古代找到雏形。
古代的“赊销”(先货后款)对应着现代的“分期付款”。
古代的 “送力”(送货上门)对应着现代的“快递到家”。
古代的“关扑”(通过掷铜钱、摇签、扔飞镖等游戏,赢得商品或减价)对应着现代的各类“抽奖免减”。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套圈活动也属于关扑游戏的一种
“红票”(赠券)对应着“满减券”。
“削价”(让利销售)则对应着“几几折起”
......

集市熙来攘往,叫卖此起彼伏,招幌千奇百怪,买卖正在发生。论过“购物节”,古人毫不含糊!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参考资料:
念缓-《古代没有商场,人们都会去哪儿逛街?》
观复导向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观复歪歪子
监制:观复文化
好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发货联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网络推广引流创业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备注:发货联盟引流学习; 我拉你进直播课程学习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实战干货的推广引流技术课程免费分享!